大兴回迁小区延续“老街坊”情谊,搭建议事亭、创建共享小屋,“四邻三聚”唤醒社区活力
|
【开栏语】 10月29日,首都文明办启动2024北京创城精品线路媒体探访活动,媒体探访团将走进北京十六区的基层一线,通过“城市焕新”“和谐家园”“文化交融”“城乡交响”和“生态文明”五大主题线路,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首都创城成果。今天起,《新京报》将推出“创建文明城市,共筑首善北京”系列报道,呈现北京十六区在城市建设、基层治理、文化繁荣、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成效。
“从平房搬进居民楼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居住环境变得干净了,而且生活上一有什么困难或者问题,马上能找到社区或者物业帮助解决,生活上也方便了很多。”住在大兴区观音寺街道福海佳园社区的居民王维全今年76岁,两年前整村搬迁,他和家人都住进了这里。自小在村庄生活的王维全,保留着乡村生活的习惯,空闲时间,他会约上几个从前的老街坊,到社区里的公共空间议事亭聊天。
大兴区观音寺街道福海佳园社区是原海户新村的回迁定向安置房,家家户户都从平房搬进了居民楼。为延续“老街坊”情谊,福海佳园社区构建“四邻”社区、“三聚”佳园,唤醒社区活力。这也是大兴区开展“四微五兴”专项活动背景下,社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1 搭建“邻聚力”议事亭解决社区大事小情
2022年7月,福海佳园社区成立社区居委会,为社区两千余户居民服务。福海佳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月圆介绍,近两年来,福海佳园社区创建和完善“邻聚福海,共享佳园”党建品牌,构建邻聚力、邻聚日、邻悦读、邻合作“四邻”社区,打造聚民意、聚民力、聚民心“三聚”佳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天气晴朗的时候,王维全就会出门遛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楼下不远处的议事亭。议事亭是福海佳园社区党支部依托社区活动室、休闲广场打造的室外“邻聚力”议事亭,为居民提供活动、协商议事的空间。
王月圆介绍,议事亭通过“7+1”走访机制收集民意,形成议题后,会引导社区党员群众来议事亭议事,比如围绕安装座椅、增设电动车棚等事项进行商议,共同解决群众诉求。她介绍,2024年以来,福海佳园社区通过议事亭累计收集办理超百件各类居民诉求。截至目前,议事亭已经帮助居民协商解决19件居民矛盾,46件社区问题。王月圆说:“大事小情都能在这里协商解决,我们会把涉及当前事件的多方都邀请到现场,多方讨论和交流,把问题和矛盾解决。”
从平房搬进楼房,邻里互动少了,摩擦和矛盾多了。王月圆也是福海佳园社区的居民,在搬迁以前,她也不舍村民邻里之间的情感,她说:“搭建议事亭这样一个空间,能够让邻里互动变多,有什么矛盾,来这里聊一聊,说开了,矛盾就没有了,邻里之间上午还两不相让,下午就能坐在一起喝茶。”
议事亭安置在社区的中心广场,作为一个半开放式的空间,能容纳几十人,不进行议事工作的时候,就作为休闲公共空间,为社区居民服务。特别是夏天,王维全就会坐在议事亭空间里乘凉,和老街坊唠唠家常。“以前我们住平房,街坊多,最喜欢聚在一起聊天,家长里短的,各家情况都清楚,也都很理解和宽容,议事亭让我找回了以前的感觉。现在多好啊,问题和矛盾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没事的时候就来这里乘凉、下棋。”有了议事亭,老街坊们又聚在了一起。王维全说,人多的时候,议事亭能有二十多人一起聚会闲聊。
2 共享小屋以物易物 促进邻里情谊
除了促进邻里交流的议事空间,福海佳园社区还创建了共享小屋模式,供社区居民以物易物,增进情感。王月圆介绍,共享小屋分为线下与线上两种模式,线下共享小屋更多是服务于不太会使用网络的老幼群体。在“共享物品区”,能找到修理家具所需的扳手、螺丝刀,也能找到小朋友们需要的婴儿车、图书绘本。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借用这些物品,在使用完毕后归还,盘活社区的闲置资源。
高润是福海佳园社区居委会委员,也是共享小屋的志愿者,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是共享小屋的开放时间。高润介绍,共享小屋启动四个月以来,已经有四五百件居民闲置物品得到再利用,老龄群体偏爱花盆等容器。他说:“我们社区是一个回迁社区,有很多老人,他们闲暇的时候就会来这里转一转,特别是有些老人对养花感兴趣,他们就会拿家里闲置的物品来换其他居民放在这里的花盆。”
以物易物,也为邻里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小平台。高润曾为社区里的两户人家做过物品交换登记,他回忆,这两户人家是楼上楼下的邻里,平日里因为孩子产生的噪音问题,已经有些摩擦和矛盾,经过居委会的数次调解,还是无法很好地缓和两户人家之间的关系。转机发生在共享小屋,有一次,高润为其中一户人家做换物登记,他发现,这户人家换走的二手玩具就是另一户人家捐赠的。这个巧合后来由高润告诉了两户人家。“因为这次换物,两家人走得近了,还通过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居民张阿姨家离共享小屋很近,平日里遛弯就会拐进这里。她在这里分享了不少家中很新但又闲置了的物品。她说:“这个共享小屋特别好,有时候我家里缺个锤子、螺丝刀什么的,就会来这里找,很方便,家里一些用不上的东西我就拿到这里来,也就不占地方了。”
3 馆院结合 回迁社区更有书香气
社区里还藏着一处受居民喜爱的公共空间——又见书院。又见书院被福海佳园社区创新地搬进了图书馆,采取馆院结合的模式,将图书馆打造成既能阅读,又能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又见书院负责人张东杰介绍,书院内有一万多册图书,涵盖综合、历史、文化、童书等类型,去年“五一”到现在,已经累计有3.5万人次进馆借阅书籍。
“这里的书籍都是免费借阅,使用身份证就可以在我们的电子设备上进行图书的借还,并且这个自动借书系统连通着整个北京市的图书馆,在任何图书馆都可以借还。”张东杰介绍,在馆院结合的基础上,又见书院承担着便民文化活动的功能。书院会定期邀请一些大师名家开课,书法、绘画课程是老龄居民消磨时光、掌握新技能的好选择。
福海佳园社区居民张宝利今年62岁,她是又见书院书法课的学员,她说:“每周六上午和下午都有课,免费教学,而且上课的老师也很认真。我自小就对书法感兴趣,这里让我有一个地方可以培养兴趣爱好,我特别开心。”张东杰介绍,除了书法课外,又见书院还举办义诊、公益电影放映、健身、读书会等公益活动,多方面满足社区居民的文体需求。
“邻里之间的矛盾解决了,相处更和谐了,还有这些公共文化活动来助力,‘老街坊’情谊延续下来了,居民的精神面貌好了,让社区的整体颜值都有了提升。”社区人员多,管理起来并不简单,在王月圆的想象中,不论社区大小,都应该像一个家庭一样,邻里关系融洽,居民生活美好。她表示,这几年来,通过议事亭、共享小屋、又见书院等邻里空间,居民的凝聚力更强了,对居民文明行为的宣传和引导也起到积极作用。
今年是王月圆从事社区工作的第18年,也是她在福海佳园社区工作的第三年。她说:“我觉得并不能单纯把社区治理当成一份工作,而是要用情、用理去干,把居民当成自己的家人,才能把工作做得更扎实。”
新京报记者 陈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