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4年3月,一位孕妇在家意外生产,当她的家人拨通急救电话后,调度员就开始调度救护车,并在电话中指导孕妇的母亲,帮助孕妇分娩,当救护车在几分钟内到达时,孕妇的母亲则正在帮助孕妇结扎脐带。
2023年以来,唐山市不断布局院前急救网络,推动院前急救的网格化,实现城乡居民救护车“随叫随到”。与此同时,一张更大的社会保障网络也在逐渐建成,养老、托育、大病等无不纳入其中,成为唐山建设宜居之都的底层基础。
生命线
打通急救的最后一公里
在唐山,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据介绍,2023年以来,唐山市不断布局院前急救网络,推动院前急救的网格化,把承担患者紧急救治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至20公里。
在这个网格中,全市1000多辆救护车,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救护地点,而对城乡居民来说,救护车可以做到“随叫随到”。
在推进急救网格化的同时,唐山市还在不断降低急救患者的经济负担,从2023年6月起,唐山市对120院前救护车实行财政资金补贴,同时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把在救护车上发生的院前急救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截至今年4月30日,唐山市共计免除使用救护车百姓的交通费用975.1万元,受益人数13.16万人次。
飞奔在城乡之间的救护车,是每一个居民的生命线,而生命线的后方,是一张庞大的公共服务网络,在唐山市,所有的急救系统,被统一集成在唐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网络平台上,当急救电话接入时,这个平台就开始发挥作用。据介绍,2023年全年,该中心共受理急救电话110577个,派出急救车辆36952次,通过急救电话指导成功案例10例,救治急危重症病人30635人次。
保障网
让城市拥有更多的温情
上午10点半,90岁的乔长印慢慢走进村里的老年食堂,食堂里已经有许多老人,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这是唐山市丰南区东田庄乡崔庄户村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而随着冬季的到来,村党支部书记董会合进城买菜的频率变得更快了,他是崔庄户村养老食堂的直接负责人,乔长印和数十位老年村民每天吃的新鲜蔬菜,都是董会合采购的。董会合介绍,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118位,占全部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70岁以上的有20多位,80岁以上的有10多位,老人如何安居,是村庄治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像崔庄户村这样的村庄还有许多,同时城市社区也面临着养老的难题,记者了解到,唐山市连续6年将养老服务相关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先后出台实施一系列加大养老服务供给的政策措施,包括养老床位的增加、城市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社区日渐照料机构的普及、县乡养老服务网络的建设等,遍布乡村和城市社区的养老食堂,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
在崔庄户的老年食堂开饭时,唐山城区的一家托育园中,数十个3岁以下的孩子,也到了午饭的时间,他们的父母大多在上班,无法照顾他们,而在这家托育园中,有专门的护理员照顾他们,一直到他们的父母下班,接他们回去。
在唐山市,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托育机构,唐山市民政局数据显示,唐山市0-3岁婴幼儿约15万,截至2024年7月,唐山市托育服务机构1123家,婴幼儿托位数4.29万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5.56个。
据介绍,近年来,唐山市先后实施多项推动婴幼儿托育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动公办幼儿园提供托育服务、探索托育服务新模式、加强婴幼儿照护能力建设和托育人才培养等,通过政府投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使得全市普惠式托育占比达到80%,多数公办幼儿园开设的托育班,月收费约为700元左右。
宜居地
全链条保障的医疗服务
不到三岁的黄盈嘉,是先天性唐氏综合征患者,在她家里,每周都会有专门的护理员上门服务两三次,护理员会帮助黄盈嘉的父母一起,给她喂饭、洗澡……而她的母亲,也能抽出时间,做点儿自己的事情。护理费用,来自一项名为长期护理险的保险,这是唐山市针对有失能、失智人员的家庭,推出的特殊险种,目前全市累计享受长期护理险照护待遇的有57468人,正在享受该保险服务的有27533人。
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唐山市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超过180家,他们在为重点人群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也缓解了失能人群长期滞留医院的问题,减轻了医疗机构和家庭的负担。
另外一项针对重疾患者的普惠性医疗保险,则为那些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的家庭,提供了更好的兜底保障。
记者了解到,这款名为“惠唐保”的特殊保险,保费为每年129元,平均每月10.75元,保费允许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本人及亲属保费,保险不设参保门槛,本地所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均可参保。截至2024年4月底,“惠唐保”参保人数达173.61万人,已理赔17.15万人次,合计支付2.24亿元。
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一张深入到每一个角落的服务网络,这些看不见却直接关系着城市文明的基础,正在不断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温情。
记者手记
钢铁之城柔软之心
唐山,这座钢铁之城和工业重镇,正在悄然变化。传统工业变成了绿色高质的智慧制造,烟囱林立的景象,早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记忆,繁忙的港口中,敞开的不只是商品进出的通道,更是一个城市的胸怀和希望。
从分布全市的老年餐桌,到遍布街巷的体育公园,从繁华的城市到美丽的乡村,从洁净的工厂到社区,当发展的成果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时,一个城市的细腻和温暖,就越发容易被人们感知,一个城市的文明,也就越加深沉和丰富。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