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黄河入海流”是东营黄河三角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从上世纪90年代建立保护区至今,黄河三角洲经过治理保护,近年来保护区新增淡水沼泽湿地7.4万亩,鸟类增加到374种,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也是东营最重要的生态底色。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东营综合利用湿地景观价值,充分彰显“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
东营市依托“黄河入海”“大美湿地”自然生态特色,打造湿地特色片区和湿地特色景观带、15分钟都市生活圈。呈现在东营市民眼前的,是一幅城“湿”融合相促、推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湿地修复
被赞“鸟类的国际机场”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2013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经过治理保护,近年来,自然保护区新增淡水沼泽湿地7.4万亩,总面积超过30万亩,为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样栖息地。根据最新监测,自然保护区鸟类已经增加到374种,连续两年东方白鹳繁殖数均超过450只,黑嘴鸥繁殖数稳定在1万余只,丹顶鹤2022-2023年度越冬数量达到389只。这里已成为国内外专家赞誉的“鸟类的国际机场”。
谈到保护区的治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博士、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颇为感慨。她告诉记者,从2002年开始,当地就致力于湿地修复,一开始是简单做一些围坝引续黄河水,后期则由粗放型修复逐渐转化为精细化的湿地保护和修复。
“我们按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的思路,开展生态修复工作。首先,对互花米草进行综合治理,为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样栖息地。其次,建成了‘引、输、蓄、排’科学生态补水体系,引水能力由不足40立方米/秒提高到131立方米/秒,近两年生态补水均超过1.75亿立方米,维持了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还构建了‘河—陆—滩—海’连通体系,连通水系241公里,疏通潮沟76公里,恢复黄河与海洋的水文连通。”赵亚杰说。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现在的东营,白天鹅飞进城市湿地嬉戏觅食,就连生性挑剔的东方白鹳也在城市附近“安家”。
综合利用
盐碱滩变身“米粮川”
东营是滨海盐碱地的代表性城市之一,以前,农民在盐碱地上种粮被称为靠天吃饭。近年来,当地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盐碱地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023年5月,由山东省政府和中国农科院共同组织建设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在东营挂牌运行。
中心以黄三角国家农高区为总部,在东北、西北、华北设立3个分中心和16个试验站,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体系。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攻关突破了盐碱地生物育种、土壤改良与快速培肥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提出,计划到2025年,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80个以上,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带动1300万亩盐碱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2个等级,单位面积综合产能提高25%以上。
盐碱滩正在悄然变为“米粮川”。
预计到2025年,东营完成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6.39万亩、提质改造盐碱耕地11.59万亩,新增耕地3.48万亩,盐碱耕地提质改造后预计亩均粮食增产300斤。
东营还培育了盐碱地特色大豆产业集群、百亿级畜牧产业集群、百亿级特色水产品集群,搭建“全产业链条”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盐碱地土特产品牌”也不断打响,东营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14个,省级以上农产品知名品牌达到35个,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品牌价值分别达31.93亿元、11.63亿元。
和谐共生
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
湿地是东营最重要的生态底色。全市湿地面积达到456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1/4。近年来,东营市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保护湿地,高水平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
长期以来,东营市高度重视湿地城市建设。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东营市湿地保护协调领导小组,积极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全市湿地保护工作。组建东营市湿地保护中心,为湿地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政策保障。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建立森林湿地长制的实施意见》,推动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工作机制,共设立森林湿地长1696名,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森林湿地长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森林湿地长+检察长+生态警长”协作机制,构建监察监督、执法检查与行政履职同向发力的生态保护新模式。
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东营综合利用湿地景观价值,充分彰显“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
东营依托“黄河入海”“大美湿地”自然生态特色,打造湿地特色片区和湿地特色景观带,建设小绿地、小公园、小休闲地、口袋公园等,打造15分钟都市生活圈。
翻阅东营城市发展的画卷,呈现在眼前的是城“湿”融合相促、推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高楼林立间觅得绿色河湖,丛林掩映中藏着幽静步道,市民在享受湿地带来的绿色空间时,也将保护湿地的理念刻进心里。
记者手记
九曲黄河奔向大海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流到黄土高原,在东营流入渤海。在东营采访期间,我远眺黄河三角洲,看着黄河带来的泥沙冲刷出新的土地。
滩涂之上,万鸟翔集,东方白鹳、黑嘴鸥、丹顶鹤在这里繁衍生息。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成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的保护对象。
极目远望,黄河入海口是“鸟类的国际机场”;回望城市,“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已是东营的城市特色。人与自然在东营奏出气势恢宏而又旋律优美的交响乐。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