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即使在远方,也能在春景中赏雍容华贵的牡丹,夏日炎炎里来一口冰镇的西瓜,秋冬的凉意袭来,一碗热乎乎、奶白鲜香的羊肉汤暖胃暖心。
这些融于日常的,大众能接触到的菏泽特色背后,承载着菏泽人的勤劳和智慧,承托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愿景。
牡丹花的“颜值”变“产值”,西瓜之乡不断进化和向外拓展,一碗羊肉汤的产值剑指“百亿”,菏泽立足资源禀赋,从小出发,延展为一条完整又多样的产业链条,助推特色产业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这其中也蕴含着菏泽的真诚、野心和决心。
花香
一朵花“开”出一条产业链
菏泽牡丹历史悠久。栽培始于隋、兴于唐宋,至明清,菏泽已成为中国牡丹的栽培中心,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菏泽也被称为“中国牡丹之都”。
菏泽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90%,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产业链最长的牡丹产业核心区,菏泽市牡丹、芍药新品种培育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如今,对菏泽来说,牡丹不只是一朵花,而是菏泽的优势特色产业。
牡丹全身都是宝,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籽粕做饲料,枝条和叶子能做熏香。
看到了牡丹身上的经济价值,菏泽实施“牡丹+”工程,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他们已经把“富贵之花”变成了“产业之花”和“富民之花”。
在加强品牌建设上,2022年1月,菏泽市政府出台《“中国牡丹之都”标识图案使用管理办法》,授权7批次18家企业34款产品使用该标识图案,加强了牡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另外,打造节会聚集效应,连续举办6届世界牡丹大会、33届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创新举办“花开盛世”牡丹系列奖评选活动和全国牡丹赛花会,以此提升了菏泽牡丹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23年,菏泽全市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达到120余家,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医药类产品260余种,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实现总产值108亿元。
2024年,菏泽市催花牡丹销售量达60万盆,芍药鲜切花销量达到1.2亿枝,牡丹芍药等花卉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30亿元。
目前,菏泽全市花卉从业人员10万余人,芍药鲜切花种植户每年每亩地可产1万枝左右,纯收益有的可达几万元。
瓜甜
一个西瓜“打”出一块金字招牌
菏泽市定陶区南王店镇,西瓜种植已有500余年历史。
这里的西瓜品种有“8424”、美都、彩虹等,以早熟、皮薄、汁多、甘甜而远近闻名。南王店西瓜也先后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以及省农业农村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近年来,南王店镇将西瓜种植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当地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快集约规模发展速度,探索走出了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联动发展的新路。
在南王店镇,2万余人从事的工作与西瓜相关,这里先后建成高标准种植基地56家,发展种植大户340户,带动周边农户3200户,西瓜种植总面积突破2.4万亩,年产量达到12万吨,年总产值约3.5亿元,发展出了全市最大的早春西瓜优势产区和集中产区。
在打造“绿色”“有机”西瓜品牌方面,南王店镇在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技术等方面下功夫。
比如,引入智能滴灌、大棚水肥一体化等高新技术,大棚水肥一体化覆盖率已达100%,实现亩均节肥40%、节水60%、产量增加25%;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施物理、生物、农业三重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70%;年举办瓜菜种植技术培训班100余次,培育种瓜指导员、土专家、专职经纪人600余名,提供西瓜育苗、种植、销售全链条服务。
除此之外,启动“南王店西瓜”二维码追溯体系,打造“甜蜜蜜”等6个西瓜电商直播间,邀请媒体大咖、网红主播走进田间地头直播带货。
汤鲜
一碗羊汤“端”起百亿产业
菏泽单县,一碗羊肉汤的名声响当当。
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07年,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早已名扬大江南北,被赋予“中华第一汤”的美誉,也成了当地一块“金字招牌”。
如何“变现”是个问题。把单县羊肉汤推广到更远的地方,打造羊肉汤全产业链条,这一担子压在了单县县委、县政府和单县人身上。
2018年下半年起,单县成立了以时任单县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羊肉汤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把羊肉汤产业发展从由民间协会主导上升到县委、县政府主导,将该产业纳入全县重点产业布局,2021年初,这一工程被列为四大“县长工程”之首。
针对当地山羊养殖存栏量小且欠规范、产业融合程度偏低等问题,单县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羊肉汤产业组织化、养殖基地标准化、羊肉汤餐饮业连锁经营、羊肉汤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设。
2021年3月,“单县羊肉汤”集体商标注册成功。
2024年6月29日,由单县市场监管局组织制定的单县羊肉汤产业21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这标志着单县羊肉汤产业在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碗羊肉汤在单县熬出了大产业。据悉,2024年,单县羊肉汤全产业链产值预计将突破百亿元,带动群众致富增收20亿元。
记者手记
青年返乡 耕织繁忙
很难想象,在一个村庄看到这样的场景,麦子成熟的季节,农民们在地里收麦子,不远处他们的家中,缝纫设备嗡嗡作响,一件件精美的汉服,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在菏泽西南部的曹县,现在已经是中年人的前辈们,从市场蓝海中敏锐地嗅到商机,拥抱变化,乘着互联网的快车,做到同行业电商的“龙头”。
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感召返乡创业,并为这个行业带去创新的力量。这种良性的正向循环,正是当地发展的长久动力。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赵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