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
上一篇  下一篇

老人“越戴越聋”,助听器需走出低价低质怪圈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视点

  网络上泛滥的低价助听器,可能让老人们“越戴越聋”。新京报记者对国内电商平台销售的低价助听器进行调查发现,假冒、贴牌、无验配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助听器打着“智能降噪”“无需验配”旗号,实则只是扩音器。

  佩戴合适的助听器,是帮助老人解决听力障碍问题的常用方式。因为线下门店销售的进口助听器价格过于高昂,不少老人及其家属转而在线上选购助听器。可是,有的“助听器”商家拿不出医疗器械注册证,有的用模拟机冒充数字机,行业内还存在大量贴牌现象,品牌方缺乏对产品质量和功能的有效控制。

  需要强调的是,助听器不是普通电子产品,而是有着严格准入标准的医疗器械。有关专业人士曾指出,未经专业验配不仅可能无法实现助听效果,还可能因设备将“噪声放大”,对使用者残余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这就意味着,市场上销售的不少低价“助听器”,并非医学意义上的助听器。一些商家将无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假冒助听器以“助听器”之名进行销售,已涉嫌虚假营销。

  同理,助听器销售并非“一锤子买卖”,其验配和后期调试理应成为商家服务的重要组成。就像近视患者配眼镜一样,助听器的专业验配,应当得到充分重视。

  考虑到一些假助听器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平台就需尽到审核责任,坚决反对商家“挂羊头卖狗肉”,打击虚假营销、以次充好等乱象。至少不能让连医疗器械注册证都没有的“助听器”公然售卖。

  另外,相关部门有待建立精细化的管理机制,让广大消费群体有机会选择高性价比产品。不妨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分类设置准入门槛,在确保产品功效、质量的前提下,引入充分市场竞争。

  在网上销售低价设备的国内厂商则应意识到,“低价低质”并非生存之道。而政府部门除了加大监管力度外,在激发消费增长的大背景下,不妨把正规品牌的助听器纳入补贴范围,引导消费者以实惠价格获得优质服务。

  □南木(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