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书评·精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书评·精读
下一篇

清末伶人二三事

2011年05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 作者:杨二十四 陆新之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版 定价:29.00元
  清末民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近日,《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出版,本书讲了一段有趣的关于中国伶人的历史以及背景下的中华近代大历史。本书试图改变传统刻板的讲述方式,“为18岁-28岁的青年说历史,为38岁-48岁的人说八卦”。我们摘录其中部分发表。

 戏中有戏 戏外有戏

 (1898年)对老百姓来说,看“戊戌六君子”杀头也就是看看热闹,所以谭嗣同真不如跑掉算了。就算轰轰烈烈的甲午战争,也不能挡住京城人民看戏的热情。菜市口杀个把头太平常不过了。这几个人犯了什么事,群众并不大清楚。京城中仿佛吆喝了几天要变法什么的,变的是什么法,大部分人不理解。

 戊戌变法只是知识分子小圈子的事,伶人更没感觉。他们大多数都沐浴在老佛爷的恩泽中,对国家的命运迷惑不解。他们没有政治观,不懂得主义和真理,只晓得一门心思扎在戏里,在艺术上追求成就感。

 风云变幻,多事之秋,他们确实插不上手。他们的生存方式,就是靠本事吃饭。世界怎样,他们不关心。就算关心,又能怎样?

 慈禧、光绪这对母子,在戊戌变法前,矛盾已经公开化,有时候还借看戏发泄情绪。光绪庆寿演戏,慈禧点了一出出殡戏《连云寨》,刘备戴孝出征。谭鑫培扮演刘备,出场就觉得不对劲,满堂全白。贺寿的时候演这出戏,太不吉利了,可他也不敢多嘴。

 谭鑫培演雷击张继宝,剧中人张继宝在剧情中不孝,慈禧突然下令,打张继宝板子。这是演戏外戏,教训一起看戏的光绪。她觉得自己把光绪扶上皇位,但是光绪反过来要反她,这是忘恩负义、不孝、没良心。

 光绪并不喜欢谭鑫培,但是谭鑫培非常同情光绪皇帝。他的想法很朴素,两母子有什么事不好商量呢。按他的思维方式,都是一家子骨肉,有啥化解不了的矛盾,何必呢。程长庚思想成熟后,开始有独立的政治观。而谭鑫培相比之下虽没有政治思考,但是也自有一套人格标准。他重视修身、齐家,遵循道统,行事按道统评判对错,对孝道、尊卑、长幼、忠奸等等这些传统标准执行得一丝不苟。

 光绪帝被囚,谭鑫培进宫承差,曾戏谏慈禧。他在台上演戏时,突然面向慈禧跪下,开始以额角触地磕头,直磕到鲜血长流。慈禧明白,他是替光绪帝求情。她没说什么。散戏后,慈禧赏了谭鑫培二百两银子,只说他演戏卖力,其实心中感他忠义。自此之后,慈禧更加宠爱他。谭鑫培也成了伶人中的巨星。

 传统科班:“打出来的戏”

 最早的伶人都是拜师学艺之后,由老师手把手教的徒弟,好一点的是家学、伶人之间私学,更普遍的是自幼卖身给戏班或者私寓堂子,签卖身契约。童伶很可怜,从人格到肉体上都受尽了摧残。但是只有这种教育,才能让伶人有出息。

 最早的科班由戏班发展而来。戏班以演为主,聘请伶人发包银,赚卖票的收入。科班以教学、培养童伶为主,日常也组织演出卖票赚钱,让学员担任这些日常业务演出,以教戏为代价,获得这些学员的业务演出收益。这种形式现在还有,类似于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

 所谓“科”,即品类、等级的意思,大概是效法了举子科试定次第等级。这在当时算自抬身价,但是也代表了梨园行对培养伶人的严肃态度。科班投师学艺也称入某一科,同年入学者为同科。考入或经人介绍加入某一班的某一科,称为进班入科,也称加入某一科班。

 科班在更规范以后,会为演员中间的名字加一个字来区分科次。比如最著名的如“富连成”班,就分为喜字科、连字科、富字科、盛字科、世字科、元字科、韵字科、庆字科等八科。学员在艺名中嵌入代表期别的字样,依入学期排辈,以师兄弟相称。

 像这样的科班最早有:大老板程长庚领衔的三庆班,创办了四箴堂科班;艺名“响九霄”的名旦田际云领衔的大玉成班,创办了小玉成科班。这都是早期的以戏班带班的科班。

 传统科班只收男生。不是有个脑袋就收,老师要看祖师爷赏不赏饭。就是严格审查报名者够不够学习的材料,对外貌、体型、智商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要进行入学考试。这里没有文化课,系统传授唱戏基本功:唱功、做功等。科班管教严厉,管理手段主要是“打戏”,就是体罚。

 打的时候让学生趴在长凳上,用“刀坯子”打屁股。刀坯子是木头或竹板做的道具刀,硬中带韧,直接打能打得皮开肉绽,对学生相当有威慑力。有一种盛行的处罚方式,叫做“打通堂”。一个弟子犯错误,全班集体打,这是用连坐制度给犯错的人一种连累别人的心理压力。打屁股的时候,要脱掉裤子光着屁股打,如此对犯错的人又多了一层人格上的侮辱性惩罚。

 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里描述,“学生里面,派定一个掌刑大师兄,只要听听这名称,就知道挨打是常事,当时有句‘戏是打出来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