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01月07日 星期六 上一版  下一版    
 
第C12版:书评·艺术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雷诺阿在人间
《让·雷诺阿》 巴赞(法)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
定价:26.00元
让·雷诺阿的经典作品《大幻影》海报。

  □本报书评人 刘雅婧

  像玫瑰广场要记住方尖碑和蓬皮杜中心,在艺术巴黎的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人们要分别记住雷诺阿父子,父亲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贡献了印象主义,儿子让·雷诺阿则走得更远——用声电光影的视听技术,对两次大战中的法国社会做出寓言式和全景式的记录。

  艺术成就从来难以孤立,法国文艺界的浪漫主义与批判主义传统,形成强大的整体气场,作用在让·雷诺阿的身上。电影评论家巴赞深知这一点,在他人生的最后岁月,为了写好《让·雷诺阿》一书,这位深深影响了“新浪潮”的大师几乎把所有时间用以观看雷诺阿的三十部重要电影,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围绕着作品,认真阅读了奥古斯特的生平,左拉的小说《娜娜》和《衣冠禽兽》,以及莫泊桑的小说……

  和市面上其他可见的电影大师传记类似,精于业务的巴赞把主要篇幅按照时间阶段给了雷诺阿的作品。他把自己对雷诺阿不同时期风格流变的所有评论文章,(出版或未出版的以及部分手稿笔记),经完善后收录进来。在巴赞生命晚期,大师戈达尔和特吕弗也出于对雷诺阿及巴赞的敬意,加入写作计划中。

  雷诺阿那位印象派先驱的父亲凭意志力,在轮椅上作画近十五年,笔下却丝毫不见痛苦痕迹,只有健康美丽的人体,优雅的静物和宁静的乡间生活。心怀军旅梦的雷诺阿也在一战中负伤,并落下终身残疾。这个同样有着钢铁意志的男人咬牙返回战场,坚持做了一段时间的飞行员。

  坎坷的个人经历加深了雷诺阿对社会与战争,政治与人性的体认。正式确立了他“在人间”的创作方向。上世纪30年代成为雷诺阿的艺术鼎盛期。可以说,三十年代以来,像雷诺阿这样,用写实手法拍摄,以社会现实为题材,大胆肯定工人运动,忠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百态,几乎无内景,鲜用大明星,慢工出细活的导演至今不多见。因此,他赢得了左翼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普遍敬意。

  雷诺阿从1924年首次触影起,经历了艺术人生的四个重要阶段,从早期浓重印象幻想色彩的《娜娜》,到后来讽刺现实的《大幻影》和《游戏规则》,以及再后来流亡美国,反思不同文明融合的《大河》,到最后归国的色彩实验喜剧《法国康康舞》。他在每个时期都有类型美学和电影语言上的创新,“做出符合时代的创造与表达”。巴赞在大量研究了雷诺阿的技术流变,整理了文章,采访和演讲稿后得出结论,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是他参透和呈现世界的两把利器,他在各种形而下的社会身份背后书写形而上的寓言,营造出诗意的“新现实”。

  巴赞还敏锐注意到,在雷诺阿牢牢扎根法国社会现实的主旨之外,他对剧情的临时性处理,使得作品总有细微而丰富的变化。因此,书中专门辟出章节给雷诺阿两部重要作品《朗基先生的犯罪》和《游戏规则》的临时剧情,给读者一个机会从细处阅读大师。

  马丁·斯科塞斯说,雷诺阿的电影就是世界本身。我们或许可以这么理解,让·雷诺阿与那个时代的法国艺术,坚持站在人间,从不回避这个完整同时又有缺陷的世界,正因此,他们站在了时代的前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www.bjnews.com.cn)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