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1:书评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1411,中西文明中的量变

2012年01月1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文明》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定价:69.00元
《帝国》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定价:68.00元

  尼尔·弗格森认为,文明是一个复合体系,在文明的发展、竞争中,各因素并非均衡。这是不能简单判断早期东西文明各自崛起,也是今日不能轻易根据变量因素,断定今天的西方文明、中国文明等一定走向强势或衰败的原因。

  □书评人 郑渝川

  同属从殖民地到独立的新兴共和国,美国和阿根廷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处在平行的轨道上。比美国略晚完成独立的阿根廷,政治上同样面临联邦和州的权力矛盾,经济上均向西部蛮荒草原推进疆界,还同时引进了大批欧洲移民,都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挤入了经济大国的行列。就在那个时候,主流的经济学家纷纷断言阿根廷再过100年(公元2000年),就将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而对美国,则没有这么良好的预期。

  这个例子能够说明,参与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充沛的高素质海外移民、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因素组合在一起,并不足以决定国家竞争的成败。

  文明与变量的关系

  这就是文明的力量,一个宏大命题,一套开放的科学,但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金融史家尼尔·弗格森在《文明》一书中,将视角投向1411年。在这一年,中国的明王朝正在建设紫禁城,中国的运河和海洋贸易十分发达,江南的丝绸畅销整个亚洲。很显然,如果套用一些流行观点,是无从解释明王朝何以盛极而衰。同样,在当时,最善于使用火器,在数学、天文学等学科研究中掌握领先地位的国家,不是欧洲,而是奥斯曼帝国。随后几百年,急速崛起的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还处于动荡混乱之中,丝毫没有军事和科技优势。

  这就注定造成了文明史研究讨论中,最有争议的问题——是什么使得西欧为主体的西方文明在1411年后的数百年里后来居上?中华帝国、奥斯曼帝国等长期强盛繁荣的国度,缘何滑入了下行区间?

  西方文明数百年优胜的事实,催生出版本各异的西方文明优胜论。这些优胜论的普遍特色,是从近现代发展崛起的经验中找出共同点,譬如商业发育、火器使用、自然科学成果、军事优势等等。问题就在于,这些所谓的共同点,不仅可以找出太多的史实反证,而且也可以找出,很多是发展优胜的结果而非成因。

  弗格森的新解释

  基于此,尼尔·弗格森重新提出了一套解释1411年以来西方文明优胜、并在二战后促成新兴国家(文明)复兴的发展兴衰规律,包括六点:

  第一,竞争。欧洲国家中世纪及其后一段时期内,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分散,为主权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育提供了平台。欧洲人的自我分裂,不仅导致了他们被迫各自竞赛式的到遥远的地方寻求机遇,推动殖民扩张,而且国家、城市(城邦)之间也有激烈竞争。数百年后,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再现了这样的竞争。

  第二,科学。研究、理解并最终改造自然世界的方法,使西方文明具备了优于同期世界其他文明的重大军事优势。在1411年后的几百年内,奥斯曼帝国曾有许多机会在科学和军事应用领域,赶上欧洲分散的国家和城市,但专制体制和宗教教权断送了所有可能。反之,1662年、1666年,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相继成立,从欧洲各国吸纳精英人才,为科学发育突破宗教教权束缚,就大大拓展了所在国竞争优胜的空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虽然是个专制君主,却同样注重包容宗教信仰、激励军事应用创新和基础科学发展。时至今日,科技水平基础上的军事实力,仍是决定一个国家崛起抑或衰落的重要原因。

  第三,财产权。以法治作为保护私人业主,并和平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的方式,为最为稳定的代议制政府提供了基础。这项法则并非只适用于解释西欧和北美国家的崛起,巴西、印度、南非等近几十年来激越崛起的经济体,均受益于财产权原则;并因此使得种族等社会矛盾以和缓方式调试、纾解。

  第四,医学。医学使西方社会及其殖民地逐次实现医疗卫生、人口预期寿命方面的重大提升。只有人民健康,才可能支撑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范围的城市化过渡。

  第五,消费社会。生产、购买服装和其他消费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一种促进发展进步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带动了工业革命。如果没有市民消费为依托和驱动,生产模式、技术本身的应用范围会极其狭窄,很难带动进一步的革新。近现代文明史上,资本主义制度的数次变革改良,在推动市民社会形成的同时,也致力于“制造”更多的消费者,并由此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体制。前苏东模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无法与西方市场体制竞争,溃败落幕实属必然。相对应的是,在中国、土耳其等过去几百年里一度积贫积弱的国度,激活消费,借助消费社会和市场体制带动经济发展升级,恰恰是其重新发展崛起的真正奥秘所在。

  第六,工作伦理。从基督新教及其他宗教、信仰发展而来的活动模式和道德框架,为上述五点所创建的存在潜在不稳的动态社会提供了黏合剂。中国改革开放后,整个民族掀起的持续工作热情,造就了中国发展契机,即便这种发展存在硬伤和隐患。尼尔·弗格森注意到,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近年来之所以陷入发展困境,很大程度上与国民工作伦理、工作热情的丧失有关。

  按照尼尔·弗格森的观点,文明是一个复合体系,行走于有序和无序之间。在文明的发展、竞争中,各因素并非均衡发挥作用。文明可能在一段时期内运转平稳,得以持续进行自我调节应变,也可能基于一个细微的、偶然的变动打破它的良性平衡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不能轻易根据变量因素,断定今天的西方文明、中国文明等一定走向强势或衰败的原因。不过,尼尔·弗格森在《文明》一书中表示,对西方文明解决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仍有信心,但同时提醒,西方文明此前已式微并没落过一次,他指的是古罗马帝国的覆灭。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