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5:人才公社·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5:人才公社·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外合作办学还停留在项目合作等浅层次领域”

2012年01月1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教育没有开放是最大困难和走不出去的原因。我建议像当年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通过对外合作合资解决中国股份单一、经营体制单一等问题一样,引进国外机制、开放国际办学,推进国际合作。
——王辉耀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新京报: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国际化也是重点提及的方面。到底什么才是教育国际化?

  王辉耀:教育国际化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有很多具体的硬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包括国际师资的比例、国际学生的比例、国际课程设置、国际语言授课的普遍程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和许多学科本来很多就是从国外引进的,本来就是教育国际化的产物。

  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全球化时代,人才也开始全球流动,但中国教育与国际化还相差很远。

  首先,在开放国际化办学方面还远远不够,需要吸引大量留学生进入中国的教育体系。在欧美国家,国际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包括哈佛牛津在内的一流名校国际学生的比例都超过10%。

  但中国学校中国际学生所占比例还很少。虽然我们也在加大吸引国外留学生的力度,但有数据统计,我们在校的大学生数量已经是3000多万,到目前为止全部在中国院校读学位项目的外国留学生还不到10万人,很多的是学习中文、中医、针灸等内容。其次,是国际师资太少。第三,是课程设置更多受限于大纲,没有一个国际化的课程。

  新京报:如何才能推进教育国际化?

  王辉耀:教育没有对外开放是最大困难和走不出去的原因。我建议像当年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通过对外合作合资解决当时中国企业体制机制束缚、经营体制单一等弊病一样,引进国外机制、开放国际办学,推进国际合作,以此带动我们教育的发展。在这方面已有成功案例,如中外合作创建的中欧商学院最初颁发的文凭教育部并不承认,但逐步获得了市场认可,发展到现在已经能在国际商学院排行榜占据前十名的位置。

  新京报:近几年国内中外办学项目大量涌现,包括一些外国院校也在中国开设分校,但与此同时也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存在很多问题。这对于教育国际化会产生哪些影响?

  王辉耀: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办学,应当与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接轨,即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到最为“纯正”的跨国教育,同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探索模式,也能对目前的教育模式产生一些启发,但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拓展艰难。目前,国外优秀高校很少到中国拓展业务,中外合作办学还停留在项目合作等表面性、浅层次领域,原因有政策不完善、审批程序缓慢、条件严苛等方面。虽然目前存在合作办学市场混乱的现象,但只有继续推进并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才会对国内教育市场带来竞争和改革的推动力。这需要政府放宽进入门槛,同时加强质量监管,其他则交由市场来决定。

  新京报:教育国际化的目的还是要培养国际化人才,您认为,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王辉耀:国际化人才不等于出过国或者在国外工作过,关键还是要有一种国际意识。我理解的国际化人才有几个指标:第一,具有国际视野。可以身在祖国胸怀世界,这非常重要,有天下观念。第二,掌握外国语言也很重要,这是国际交流最基本的工具。第三,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我们不能只跟国人沟通,还得知道如何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沟通。第四,掌握最新的知识技能,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第五,具有前瞻性眼光和创新思维能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