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同事看了春节之前的旅游资讯,知道蔚县有“打树花”,图片是去年的火树银花,甚是好看。其实,如果你观察过年前北京街头的公交车,上面偶尔也疾驰过“蔚县过大年”的召唤,背景依然是枝繁叶茂的万朵花火。
同事一家老小五口人兴冲冲去了,发现这个本来源自民间的群众活动已经被组织管理起来,有人站在门口收门票,散客门票160元,相比去年的门票60元,今年增加了一个“火树金花”的现代表演,灯、光、电元素齐全,而主要的表演“打树花”只有十多分钟,这个时候,相机的咔嚓声也达到高潮。然后,大家一起走出这个表演的广场,外面漆黑一片,停着不少来自北京的车。
在一些北京车友的记忆里,四年之前的“打树花”还是纯粹的民间自娱自乐,没有门票。后来,政府看到了民间的热情,在政府管理和民间热情的推动下,这项民俗活动变成了北京周边旅游一大看点,原本只在元宵节期间才上演,现在进了冬天,每个周六都有“打树花”,逢节必打。这就像是过去的孩子总盼着过年,过年才有糖吃,现在家里到处都是巧克力,却开始担心蛀牙和肥胖。
蔚县旅游局市场股的张建琴说,“为了丰富旅游内容,去年夏天,用了52天就包装成型了‘火树金花’的一台晚会,从上到下都重视,投入很多。” 在当地看来,针对北京市场包装2日游的产品,从“打树花”来看,“每打一场都损失上万元”。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果没有政府组织,这种自发的民俗活动也很难继续下去。因为会这门手艺的民间艺人现在很少。
翻出那篇春节前的旅游资讯,“2012年春节期间,蔚县暖泉镇的打树花时间表:初三、初四、初五、初十、十四、十五,十六,每天晚间举行。”打树花“大约一小时,期间会穿插精彩的民俗表演,所以整个时间会持续一个半小时左右。”我知道了,以后描述任何场景时,应该把形容词尽可能剔除掉。
本报记者 曹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