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结构性用工荒”折射北京转型之痛

2012年02月1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只有在吸引人才的公共政策上下工夫,才能降低户籍、房价、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等对人才的挤出效应。离开了人才,产业转型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最近,席卷沿海的“用工荒”也驾临北京。和沿海中小企业的“用工荒”不同的是,今年北京的用工市场,一方面是用工需求的不断减少,求职难现象突出;另一方面,一些用工企业出现了明显的招工难。而这个悖论的背后,折射的是北京产业以及城市转型面临的阵痛。

  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发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分析,2011年第四季度,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招聘登记的单位需求总人数为205800人,比2010年同期减少21268人,同比减少9.37%。这样,2011年北京用工需求连续三个季度下降,降幅接近历史最低水平。

  而与此同时,北京用工市场上,无论是家政、保安等普通的用工需求,还是技工等高端的用工需求,都面临着巨大的缺口。

  北京这种结构性的用工短缺,事实上折射出的是北京在产业和城市转型过程中,无法绕开的阵痛。

  以低端劳动力市场为例,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北京着力于产业转型,逐渐淘汰一部分低端产业,这意味着,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在北京呈现逐渐滑落的态势;另一方面,家政、保安等岗位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家政服务的社会化用工需求依旧旺盛,但由于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户籍门槛导致的看病、上学、住房难等问题,北京对家政、保安等岗位的求职者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对于这类用工的短缺,除了增加工资收入、解决这些用工者的住房、孩子入学等问题之外,并没有太好的解决思路。

  除了低端的劳动力市场,对工作技能要求高的技术人才,随着北京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以及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呈现明显的人才短缺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北京恐怕还要做出人才政策的倾斜。

  北京的人才政策,一般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但对于处于一线的“高级技工”,人才引进的政策尚不多。在户籍门槛以及孩子入学、就业等难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北京对于很多“高级技工”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这方面,北京恐怕要未雨绸缪,及早制定相关的高级技工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政策,增强产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无论是低端用工,还是高级技工,对于北京城市和产业的竞争力而言,都不可或缺。根据北京市“十二五”就业促进规划分析,未来北京用工的结构性短缺将长期存在,特别是中高级技工的短缺,将成为制约北京经济方式转变的“瓶颈”。

  只有在吸引人才的公共政策上下工夫,才能降低户籍、房价、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等对人才的挤出效应。离开了人才,产业转型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目前的“结构性用工荒”,有关方面应该引起警惕。

  □马光远(学者)

  相关报道见A08-A09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