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来自非遗大展的观察
| ||
| ||
|
2月5日至1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举行。据悉,大展吸引了近15万人前来参观。对于“非遗”项目来说,要实现“活态传承”,必然要考虑其经济来源和生存空间的现实问题,如果自身不能独立,就需要政府来扶持;如果把艺术品变成市场化的商品,就要与生活结合,题材、技法、制作工艺等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买卖
“非遗”产品价格相差甚远
2月13日,记者也前往参观,一进门,还没走到山西东湖老陈醋的展区前,就闻到了阵阵醋香。醋厂带来了自己的酿制绝活,参观者不仅可以现场了解陈醋酿造技艺,还能现场品尝及购买各种老陈醋精品。其中,5年陈酿的手工陈醋因其味香、价格相对较低而吸引了大批的购买者。
一路往里走,还有皮影、黎侯虎、剪纸、景泰蓝、象牙等,都是既有展示,又有销售。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这是否过度市场化了呢?很多人担心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走了样儿。
“现在市场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凡是可以被市场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决不会让它闲置。”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威说。比如醋、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跟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一直都是市场化的,不像景泰蓝、雕漆、象牙等,离生活比较远,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但醋、酒,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如何酿醋、酿酒,这些最传统的手工生产技艺,其文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机械化生产后,它们的劳动力成本很高,生产周期长,价格也要高得多,所以在市场竞争中渐渐退出了。
如今纯正手工酿制的醋或酒,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高威认为,这些工艺,已经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将来可以进入博物馆,国家把它们维护起来,让后人能看到,回顾历史,知道手工时期,最高水平的醋是这么做的。
市场化
让“非遗”复活并得到创新
黎侯虎制作者李小梅也认为市场化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西黎城县,黎侯虎本来是每个妇女都要学的基本手艺,因为不少习俗要用到它。比如小孩出生“望满月”时,要由孩子的姥姥拿上“黎侯虎”,放到小孩怀中,意在示意小孩像虎一样健壮,然后小孩母亲再把“虎”放在小孩的身旁,虎头冲向小孩身体,示意这只“虎”能护佑孩子健康成长。“以前的黎侯虎并不是商品,也不能卖钱。”李小梅介绍,直到1998年,黎侯虎被国家邮电部选为虎年生肖邮票发行。之后,“黎侯虎”才成为旅游纪念品,并走进了千家万户。李小梅说,原本很多人都不做黎侯虎了,如今,因为做它可以赚钱,大家又做起来了,在品种品类上,还有很多创新。
活态传承 不能“自立”的需政府资金扶持
皮影制作者汪天喜很感谢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让他可以重操旧业,并“生活得很好”。
在电影、电视普及之前,皮影戏一直是陕西一带民间最受欢迎的娱乐表演,当时,一个县里有很多皮影戏表演团队,“他们对皮影的需求量很大,比如表演新曲目,或者表演中的损耗等,都需要补充。”汪天喜回忆说,当时靠制作皮影就可以养活一家人,尽管当初的皮影一般一个才卖5元。
要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皮影戏没落后就无法翻身了。“如今,作为一种手工艺品,一个皮影的价格可以卖到几百元。”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威说,皮影作为旅游用品,或特色手工艺品,现在看来,市场前景也不是太好,毕竟皮影要用牛皮羊皮去制作,这个手工制作成本很高,又不是生活必需品。坦率地说,作为旅游产品,大家更希望买一些廉价的东西,现在有些皮影不是皮的,而是拿塑料制作,用机器刻出来的,胳膊腿也能够动,让小孩去玩。一个二三十元,还比较好卖。
尽管如此,皮影作为民间艺术,在生活中依然应当有它的地位和价值。比如在几个室内庙会,如东城文化馆庙会、丰台文化馆庙会以及地坛庙会,都有皮影表演,小朋友们不是简单地看,而是到后台自己去操作。以后皮影不是当一个普通的戏或者动画片去看,而是希望作为一个体验项目,让大家参与。这就适合在一些年节或重大喜庆的场合,进行参展或表演。即使这样,政府的支持依然是重要的,毕竟它不是一个能靠市场自己维持生存的行业。政府提供必要的展示机会,包括为培养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金支持,为它做一些宣传。这是政府应尽的责任,毕竟它是存在了上千年的艺术,它又是传承历史的一个非常生动的形式。说白了,文化很大程度是要靠政府养的,比如日本的歌舞伎,一年表演两回,由国家来养,作为一个民族艺术保留下来。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有历史价值,但又不能自己养活自己,需要政府去扶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