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北京杂志·新生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2:北京杂志·新生活
上一篇

传承和市场如何“相处”?

2012年02月2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探索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有关负责人说,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首先是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恢复生产,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对适合生产性保护的濒危代表性项目,采取优先抢救与扶持措施,整理、保存相关资料,逐步引导其恢复生产;对有市场潜力但生产力量分散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进行生产。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走市场之间的关系怎么处,这是个问题。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威说,因为非遗本身要讲究原汁原味,就必然要跟现实生活发生很大的差距,无论是题材上,还是制作方法上,过去的那些方式根本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走市场,一定要在生活中去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走两条路。一是把原汁原味的东西保留,就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把它作为基本功,要学习,要传承。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把艺术品变成市场的商品,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这要求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在题材上、技法上、制作工艺上,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离开哪一块,非遗都不可能发展。仅靠政府去养,也就是让它不死,但并不能让它活起来。实际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都很顽强,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类型。比如剪纸,作为女红的基本功之一,现在已上升为艺术品的层次。

  剪纸制作者刘洁琼说,现在市场上,剪纸的价格是不固定的。一幅作品,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都有可能,喜欢的人依然觉得很值。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林文龙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韩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