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球
最近这段在家忙活,归置书房时总会不停地冒出一个名字:林书豪。是的,这哥们最近在NBA太火了,他取得的成绩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搞体育人种并不是问题。这个结论坚定了我对中国足球未来的判断:中国人没有任何搞不好足球的理由,日本人韩国人都成,中国人凭什么不成?
也是这几天,中国搞不好足球的答案似乎揭晓了。东北那疙瘩批量宣判的“足坛罪人”为很多人找到了答案:这个7年,那个10年,还有当庭释放的,就是他们搞烂了中国足球。会不会有很多人天真的认为,案子结了后,中国足球就一定会好起来呢?
我不这么看,甚至认为,这些人被宣判后,很多人会长出一口气,然后继续下一轮的“祸国殃民”。因为,成全这些“坏人”的土壤还在。
在中国想搞纯粹足球基本上很难。纯粹足球就是完全以业务为导向,无论球员有没有关系和背景,场上管用才是真的好。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球员都必须经历场上场下的双重标准考验。很多时候,场下考验更为关键。
在中国足坛,无论是国家队还是俱乐部,总有这样那样的领导。这些领导的存在的最重要意义就是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在国家队,足协领导的声音总能通过领队传达到主教练耳里,主教练的耳朵又非常灵敏,所以往往做着做着事情就跑偏了。历史上少有的成功者是“耳背”的米卢。在俱乐部里情况亦如此,“听老板的话”几乎成为很多俱乐部工作人员的口头禅。
在一片不纯粹的足球环境中,谁先纯粹起来谁就占得先机。国安队去年成绩超出想象,就是因为帕切科带来了纯粹足球的搞法。这又让我想起了我的搭档,在英国留学的魏翊东老师的一篇微博:“谢菲尔德FC,1857年成立,目前在英格兰六级职业联赛。没钱,但其乐融融;小,但一切正规;简,但历史厚重,价值观通达。”对比我们中国的这些搞了将近20年的“大俱乐部”是不是有一些感触呢?真正地搞搞纯粹足球,其意义远比审判几名管理人员深远得多。
□商毅(足球评论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