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有关方面如欲改善央企的社会形象,一方面要充分开放,增进公众对央企的理解;另一方面应大刀阔斧反垄断,避免部分垄断性央企影响央企整体的社会形象。
据《新京报》报道,为增进公众对央企的了解,从2月27日开始,国资委组织30多家媒体走进包括中国建材集团、华能集团等央企。国资委新闻处负责人表示,央企近年来发展很快,社会关注度高,但是很多人对央企的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有误解。通过这样的活动,也希望增进公众对央企的理解,看看央企是不是靠垄断来挣钱。
坦率地说,近年来,某些央企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确实不佳。国资委组织媒体走进央企,了解央企,方向上值得肯定,也是必要的。欲修复央企的社会形象,弥补央企和公众之间的裂痕,显然需要开放,而不是保守,需要主动、积极的沟通,而不是消极回避舆论质疑。
不过,目前这种沟通方式效果究竟如何,仍难以遽下结论。
大家不否认,确实有不少央企像中国建材这样,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成功,也有很多央企如华能等电力企业在连年巨亏的情况下继续发电,堪称市场经济时代的“活雷锋”。可是,几家、十几家央企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央企。一家央企经营规模这么大,让媒体一天采访两家央企,恐怕很难深入下去。
显然,媒体和公众需要全面、真实、客观地了解央企,而不仅仅是一种被选择的了解。在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仅仅凭借少数几个央企的典型,恐怕很难提供说服公众的足够信息。有关方面能否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让所有央企都向媒体和公众开放?当然,除了让央企高管和公众见面之外,也应给媒体以更大的采访空间,了解和倾听央企一线员工的真实想法。
另外,有关方面也应该意识到,公众对央企的“成见”,也并非针对所有的央企。事实上,在公众的眼中存在着两类央企:一类属于竞争性央企,一类属于垄断性央企。
竞争性央企和民企无异,如中国建材、华润、华侨城等央企身处市场竞争当中,没有垄断的资本。说实话,民众对这类央企并无恶感,民众的意见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垄断性央企。
这些垄断性央企掌控能源、通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坐享垄断红利的同时,有损市场公平,扭曲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易和民众利益发生冲突。
有关方面如欲进一步推进央企改革,改善央企的社会形象,不是一味追究将央企的盘子做大,而是应该了解民众的关切,找准焦点所在,对两类央企做精确切割。在让公众充分了解央企的同时,也应大刀阔斧反垄断,促进市场公平。这样才能有望摆脱,央企越做越大社会形象越来越差的悖谬。
相关报道见昨日B04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