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北京地理·城市年轮之三环路总说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北京地理·城市年轮之三环路总说
上一篇

京味的丝绒盘金地毯

2012年03月0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北京记忆

  公式郭铁民(北京市民)

  京式地毯是北京的骄傲,更是京城地毯艺人数百年创造性的艺术结晶。民国初期的《北京内外城详图》上明确记载:“地毯制造之地,始于新疆,其次西北各地。清中时此品由宁夏归化入贡,甚为清帝赞赏。迨咸同间有喇嘛僧携徒弟二人以西藏历甘肃绥远而来北京,设地毯织制所于报国寺,是为北京有织制地毯之始。其两徒弟织法略有不同,且在寺出入,分东西两门,故传其业者,至今尚有东门法西门法之分,更有所谓绥远法。质料细软,花样新奇,颜色历久不变。北京业此者凡二百五十余家,以开源、仁立、燕京三厂规模较大,德美争相采购,外输岁达二百万元,极富盛名。”

  “盘金地毯”是近几年近乎萧条的京式地毯品类中的一个热词。我生于1945年,在我这个年龄段有不少人甚至没听说过这种产品,但它却占据了京式地毯首席位置近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当时南城制造过丝绒盘金地毯的铺子除我家的“忠信地毯厂”外不下十家,我能记起的王祯、杨庆云、姚新城、刘子厚、马福全等大小不一的小企业主,或多或少都涉足过这种消失于1959年的产品。

  家父郭全忠(1909~1977),本为绥远省人,十三岁被送到归绥(呼和浩特)大和恒地毯铺,经过三年学徒两年谢师助柜,于1928年过完年只身闯京城,凭手艺试工约一小时便落户在菜市口南儒福里,从打工到成家、当掌柜、转公职,在这胡同住了一辈子,也在地毯行打拼了一辈子。

  1955年底,我家南屋东侧的梁上挂着合营前最后一块红边金地合子毯,那是一块每英尺经纬线一百道、幅面4×7英尺的丝绒盘金毯,全家都等着我母亲缝了背衬白布交活,收回钱就能过个好年。说来也巧,1956年公私合营后,广渠地毯厂接到的活儿也有两幅丝绒盘金毯。家父当上车间主任,挑出四个年轻工匠组成“盘金小组”,三男一女协调一致,不到两个月就顺利完成了这批活儿。此后四年中又先后织造了十多幅规格不一的精品。1959年刚过春节,迎来个南亚客商,他自带图纸,在谈技术要求时一直改来改去,费了三天的周折才定了稿,而后用了不到四十天,厂子院内铺着苇席,展示出一幅金碧辉煌的“笑”佛。随后便是为人民大会堂大量生产红地毯,再往后全体合并到北京地毯厂,这类产品便消失了。

  我最后一次见到丝绒盘金地毯是1962年初,应父亲要求送信去山涧口“利群铁柜地毯商行”,其门市部东墙上就挂着一对丝绒盘金地毯待售。

  金,是丝绒盘金毯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色调。但是,金线不是金,更不是纯金。编织一平方英尺盘金地毯所用金线价格甚至低于用地毯毛线的造价,更不用说比丝绒了。但有一点,金线是舶来品,最早来于日本,后来印度也参与进来。听师兄说印度产的金线比日本的绵软,想避免缩抽最好用印度盘金线。这种金线是棉芯,外面包裹着一层相当于涤纶薄膜料的金箔条,购入的金线是一绺一绺的,直径大约在一毫米粗细,抗拉强度还行,编织时不用过多在意,只需时时预防横幅别抽尺寸。

  由于丝绒盘金毯的经线及纬线都使用纯蚕丝所捻成的合股纯丝线绳,比十二股绞股棉线强很多,目测为浅黄色,但价格比棉线略高,用时较为注意节俭。由于它直径小,拴头时食指易挑线,工匠比较喜欢。

  丝绒盘金地毯命名时之所以将“丝绒”放在最前面,是因为花样内容都是用丝绒条织就,而金线只是做打底用,金只是配角。至于作品的花样命题也取决于丝绒编织后的中心内容和效果,诸如九龙闹海、丹凤朝阳、封(蜂)侯(猴)挂印、洪福无量、龙凤呈祥等等。

  当年丝线价格与现在相比不知差之数十至上百倍,当年舶来的金线至今估计也是非我辈可接受,好在国内市场此类产品早已问世,只需提出标准,相信生产厂不会拒之门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