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书评·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3:书评·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曹寇 “先锋”习气养成

2012年03月0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屋顶长的一棵树》 曹寇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2月

  □书评人 陈嫣婧

  接触曹寇的作品,最先吸引我的是语言。粗看,有一种痞,我本不喜欢痞,但细看,这种痞又不是真正的无所谓。曹寇的小说一出来就仿佛打上了他自己的烙印,语言在其中有突出贡献。《屋顶长的一棵树》延续了他一如既往的语言风格,基本白描,大量口语,几乎看不到什么长句。不能说曹寇的语言就已经是成熟的,但他至少对这方面有明确的看法和概念,而这往往是一个成熟作家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这本书里的短篇小说中,我最喜欢《市民邱女士》和《请问你认识一个叫王奎的人吗》。前者让人看到作者对体制和时代深刻的洞悉,而后者所具备的现代性则使人眼前一亮。

  《市民邱女士》是对一个公务员(城管)一生的简单叙述,一个基本无害的人最后因为杀人被枪毙了,乍一看口味真重。后一个小说题目中的那个王奎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曹寇的小说里出现了,在这故事里他始终只是一个画外音。主人公“我”从高三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起就觉得与他似曾相识,却始终没有见着。

  其实曹寇小说里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混着的。他们通常没什么特别可干的,身份极为模糊。曹寇的笔下有行走异乡的大学生、城管、农民,这些人物照理说是不太容易把握的。然而他认为,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中,什么人都差不多,他们有共同的迷惘与颓废,有着共同的粗鄙,没文化的粗鄙只是表象,事实上有点知识却依然没摆脱另一种粗鄙,粗鄙可能就是这时代的共性,也是所有人的共性。

  而重口味的《市民邱女士》,看似直切体制问题,其实并不是为了批判什么。在曹寇的笔下,很多非常重要的命题都变得不再那么突出,比如城市化,比如传统伦理的瓦解。他对这些现象的反应基本是理所当然,或说是顺其自然,就像大部分人那样,不愿意再去多思考一些什么,好像想得多了,就成了握住烫手山芋了。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貌似并没有什么不如意,所有的不满和怨恨,显得既琐碎又无趣,但正是这头皮屑一般的林林总总,让人的灵魂变成了孤魂野鬼,失去了坚实的依靠,变得易怒,无理可讲。所以,现在一看到社会新闻版里的社会极端事件,就常想起曹寇的这篇小说,突然变得什么都能理解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不就是这样吗?

  对于人类生存现状和本质的探究,是小说写作最高的目的,曹寇能够意识到这点,就意味着他的创作起点已然不低。但他自己也并不讳言作品里仍有较浓的“习作”气,这表现在技术上的不成熟,也表现在表达上的粗线条。其实,大凡先锋作家似都有这个问题,当然,这里的“先锋”并非指技术的先锋,而是指思维能力的先锋。作者的思考是有高度的,作品的素质就已经摆在那里,而要做的,可能就是如何在表达上更丰富,更有力量,在文学作品中,优秀的表达就能形成一种力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