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评论周刊·观察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评论周刊·观察
下一篇

十年总理“两会”记者会观察

2012年03月1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今年的“两会”压轴大戏,照例是总理记者会,照例是引起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这是温家宝总理任期内的第十次记者会,也是最后一次总理记者会。

  如果把温家宝总理这10年记者会连接起来,一个中国政治传播的“拼图”就出来了。

  这是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标志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借助总理与中外媒体记者的互动,把中国与世界连在了一起,把总理和民众连在了一起。

  观察中国发展,总理记者会是一个独特的视角。纵观十年总理记者会图景,可以发现不少值得关注的特征和趋势。

  媒体分布 谁能拿到“金话筒”

  总理记者会的提问机会分配,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有所倚重,这种趋向是由现有国际传播格局决定的

  每年“两会”闭幕会后,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都座无虚席。最多时超过千人,可谓举世关注,但是每年能够获得提问的记者只有十多个,十年记者招待会总计只有一百多位媒体记者获得提问。

  问题是,哪些媒体才能获此“殊荣”?

  从中国内地媒体来看,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获得提问机会最多的仍然是主流媒体,准确地说,是中央一级的媒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四大“国字号”媒体获得绝大多数的提问机会。

  其中,中央电视台高达10次,就是说,每年都有央视记者的发问。由此可见,在中国政治传播平台上,国家级媒体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地方媒体和市场化媒体在招待会上的发言机会很少,甚至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但在今年,《财经》杂志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提问机会。这说明这一格局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地方媒体或市场化媒体可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这十年,是中国深入融入世界的非常时期。在国际传播结构极度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主宰国际传播话语权的当今世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和影响力当然离不开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总理记者会作为中国搭建的对外政治传播平台,它具有高端、权威、信息量密集的特征。

  在这个传播平台上,关注中国的所有媒体是不会错过这个大好机会的。从温家宝总理十年记者会的大盘情况来看,不同国家、地区的媒体获得提问的机会往往是不平衡的。美国、英国、法国的媒体位居前三名,尤其是美国,其媒体提问高达20次,平均每年2次。英国媒体获得10次提问机会,平均每年1次。日本和德国的媒体并列第四。

  可见,总理记者会的提问机会分配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有所倚重。这种趋向是由现有国际传播格局决定的:中国要向世界说明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当然不能摆脱现有传播格局的限制。

  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媒体,获得提问的机会也有相当的比重。台湾媒体有11次提问,香港媒体有12次。台港媒体几乎是每年都没有缺席。

  再看中国的周边国家媒体提问情况,除了日本、俄罗斯、印度获得较多提问机会以外,几乎看不到其他周边国家媒体的身影。新加坡也许是个特例,它平均两年有一次提问机会。

  议题设置 “脱敏”渐成新特色

  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记者提问,越来越“脱敏”,落点也更准确,说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了解有逐步深入的趋势

  提问是记者的天职。记者抛出问题,温家宝总理作出回应。

  表面地看,每位记者设置问题,会有一定的或然性,但是仔细推敲,即会发现,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有深厚的背景意义。

  在十年总理记者招待会议程中,不难发现,不同议题的比例权重存在较大差异。从中可以看到,中外记者们在关注什么话题,媒体的兴趣点落在哪些议题上。

  根据图表资料,经济议题占据了很高的比重,高达57次,占到总问题的33.5%;其次是国内政治议题,占到总问题的18.8%;第三是外交议题,占17.1%;第四是统一议题,占13.5%。

  “经济”议题还可以细化成为不同子项。在24个子项中,人民币汇率问题问及比重最高,有7次之多;其次是宏观调控、对香港澳门的积极支持,还有中国经济增速、国有银行改革、房价和楼市调控、外汇储备投资与安全、通货膨胀也受到较多关注。

  在“国内政治”议题中,关注最多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其次是反腐败、新闻自由、施政目标与纲领。在“外交”议题中,关注最多的是中日关系、中印关系,多达5次;相比之下,中美关系的关注度不算高。在“统一”议题中,台湾问题关注度最高,记者提问次数达到12次;其次是西藏问题,达到7次。还有香港问题4次。“其他”议题主要包括与温家宝个人相关的话题,如对自己任期内工作的评价,个人工作作风、健康问题、工作困难和感想等。

  从兴趣、偏好来看,国内记者与境外记者,兴趣点是不同的。境外记者更多关注政治、外交、国家统一和军事问题;而国内记者更关注经济问题。境外媒体的问题设置也与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媒体视角有关。比如,台湾记者兴趣点主要是围绕台湾问题;印度记者更关注中印关系。美国媒体除了关注中美关系之外,兴趣范围更广。

  近年,境外媒体的记者提问,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记者提问,越来越“脱敏”,角度变得更具体,落点也更准确,其意识形态偏见有所淡化,显得更务实一些。这说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了解有逐步深入的趋势,近距离了解中国,才能真实地理解中国。

  温氏风格 精度表达,感性政治

  温氏风格的精度体现在他发言的逻辑和修辞上,温度体现在他的感性政治上,借诗抒怀,似乎成了温总理记者会的必修课业

  十年记者会,将温氏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政治沟通不仅是信息的沟通,还是情感的沟通,而后者的沟通更有难度,也更有感染力。政治沟通若只是干巴巴的政治表态,其效果一定会打折扣的。

  在以前的中国政治语境中,政治人的感性政治得不到释放。政治人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往往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他们不敢也不善于展示自己的感性形象。

  这些年,中国领导人在政治舞台上,变得更加自信,他们敢于表露真情,彰显个性。这在总理记者会上表现得尤为充分。这种温氏风格,是个人魅力和政治睿智的复合。

  温家宝总理有严谨、务实的一面,也有感性、深情的一面。严谨源自于总理表达的精度,感性源自于他表达的温度。

  温氏风格的精度体现在他发言的逻辑和修辞上。在这个高端传播平台上,极度发达的大众媒介会把发言人的每一个细节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尤其是电视媒介,它对形象政治的影响超出常人的想象。

  电视媒介能把细节放大。成也电视,败也电视。电视直播对于现场感的苛求,容不得发言者有半点的差池。看温家宝总理的记者会,哪怕用再挑剔的目光去“排雷”,我们也很难看到什么差失的。他的严谨不仅表现在他理性的逻辑上,还表现在精准的修辞上,哪怕最细微的用词,也表述得很精确到位。每次回应记者的提问,他都能条分缕析,剥茧抽丝,娓娓道来,把每个细节处理得天衣无缝,充分展示逻辑的力量和语词的精度。比如,今年,温家宝在回答法新社记者提问,针对在藏区发生了一些僧人自焚的现象。他的回答坚定明确:“我们不赞成用这种极端的行动来干扰、破坏社会的和谐。年轻的僧人是无辜的,我们对他们这种行为感到十分沉痛。”用词之精准,可谓滴水不漏。

  温氏风格的温度体现在他的感性政治上。温家宝总理就是演绎“感性政治”的高手。他喜欢借诗抒怀言志,这似乎成了温总理每年记者会的必修课业。比如,在2004年的记者会上,谈到台湾问题,他引用了著名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他还引用另一位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家钟理和的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温家宝总理还善于表达情感,用“心”与媒体、公众交流。如今年的记者会时长达182分钟,为十年之最,温总理的真诚、善意感动着每一位现场的媒体记者。

  张涛甫 项一嵚(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研究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