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评论周刊·观察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评论周刊·观察
上一篇

总理记者会:从平淡走向精彩

2012年03月1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附议

  如果总理谈的,和老百姓谈的完全是两回事,政府说话和网民说话完全处于两种语境,那么就难以奢望执政水平的提升。

  一场持续三个小时的记者会,平均语速每分钟不到130个字,700多名中外记者中只有14个人提问……这些数据看上去根本与一场专业记者会不符。但是这些正是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记者会的主要数据。而没有人怀疑,这是一场记者从头坐到尾甚至忘了吃午饭的精彩记者会;也没有人怀疑,记者会的主角温家宝总理的确“诚恳而没有敷衍”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历届人大会议闭幕之后,时任国务院总理都要应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的邀请,召开记者招待会。开启这一历史的,是199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之后的两会总理记者会,几乎成了一年一度的媒体盛宴。当然,这也是因为自1991年以来中国的三任总理,李鹏、朱镕基和温家宝各具特点,他们对实际情况的把握,对政策的解读,甚至个性的释放,都成为了媒体眼中的宠儿。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总理记者会已经成为观察中国政治生态、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认识中国社会的一只眼睛。以温家宝总理的10次记者会为例,共有149个提问,尽管其中最大的比例仍然以经济为主,但是涵盖的范围,甚至是问题的敏感程度,在每年中国的新闻发布历史上,都是超出一般的。

  而在这个我们认为体制存在窠臼,文化注重谨慎的政治社会中,几位总理的个人内心独白也往往成为了一种看上去“异类”,实际上为民众所认可和喜爱的表达方式。比如朱镕基总理说,“无论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义无反顾”;温家宝总理说,“我真诚希望,我,连同我这一生,给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把他忘记,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

  总理记者会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政策设计者的解释和介绍,来回答国内外媒体对中国政策和发展走向的关切,因此多数问题具有宏观性,但也不排除问题本身的表达方式需要更符合新闻规律。以此次温家宝的记者会为例,多数问题表达得具体直接,比如吴英案、王立军事件等,温家宝结合问题本身再阐述宏观背景和执政考虑,就能够更符合媒体的信息诉求。

  由此可见,在信息公开和政府媒体关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首先低下头来,适应当代媒体的发展和公众舆论的期待,是理政良方。

  在学术界,曾经有对“新闻执政”一词的探索。现在来看这个词在中国仍然过于超前,但是通过总理记者会满足公众知情权,推动国际媒体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倒真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机会。

  而且更进一步说,如果比较朱镕基、温家宝等总理的记者会,不难发现会上总理们回答问题的坦率程度、问题的开放程度都较一般的新闻发布会更好。总理成为了中国政府最重要也是最出色的新闻发言人。当然有人会说,因为温家宝总理的答案都是自己深入了解的内容,说话不用担心有人听了不高兴。这一方面也提示我们,自总理以下,各个部门的一把手当有新闻发布责任、信息公开义务和媒体关系意识,不仅把使命完全交给新闻发言人;另一方面,在民主社会的建设中,为政府的麦克风留出空间和灵活度,为新闻发布留出弹性,让公众和政府之间增加互动的渠道,也是完善当前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

  此外我们也发现,总理记者会仍然“不解渴”。因为除了一年一度的总理记者会,公众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渠道仍然有待增加。尤其是媒体人和社会大众,对国家高层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执政思路的了解方式仍然有限,反映问题和诉求的通道还很狭窄。

  近年来,除了例行的总理记者会之外,国家主要领导围绕执政理念和具体政策的阐述在逐渐增加,见媒体的机会也的确越来越多,对记者会的设计理念也不断更新。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离开灾区时,专门安排与4家媒体谈话。但是根本上这些顶层发布的增加,需要辅以更多的部门渠道,否则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快速滚动的信息焦点。如果总理谈的,和老百姓谈的完全是两回事,政府说话和网民说话完全处于两种语境,那么就难以奢望执政水平的提升。

  总体上看,有了一年一度的总理记者会,总归有了一次政府信息的盛宴,今年温家宝的记者会更让我们看到,政府的坦率与直接,是形成理性民意的重要帮助。

  □周庆安(清华大学副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