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书评·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书评·艺术
下一篇

寻找古代建筑空间的文化源头

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北京国子监建筑。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
作者:张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定价:75.00元

  ■ 古代建筑

  近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杰的新著《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从古代天文学、文化地理等多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主要源流。哈佛大学教授彼德·罗为此书作序,分析了该书的内容特色和学术分量,并介绍了诸多城市建筑方面的著作。本报刊登了删减后的部分序文,以飨读者。

  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是很多西方和中国学者研究的课题。近年来,这方面的著述就包括了夏南悉(Nancy Steinhardt)的经典著作《中国都城规划》以及傅熹年等编写的《中国建筑》。相对而言,朱剑飞所著的《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一书,虽然概括的总体范围没有那么全面,但却细致探讨了北京的空间传统。学术刊物发表的关于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特色的案例研究更是异彩纷呈。事实上,当代的研究已取得卓越的成果,如鲍尔·惠特利(Paul Wheatley)的鸿篇巨著《四方之极——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及特点初探》和丁山探讨天文考古、历史地理等内容的《古代神话与民族》等。但就建筑而言,中国营造学社于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工作以及梁思成随后出版的《图说中国建筑史》从总体上对古代建筑进行了追古溯源。实际上,张杰的这本书可归为对中国远古建筑与城市形态的研究范畴,该书并不是对历史的叙述,而更多的是对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文化源头、准则以及内在逻辑的思考。所以,本书在研究视角和论证方法方面颇为新颖,其中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见解。

  我初次注意到张杰对这一课题的兴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一次我们一同出北京,到清西陵去考察。我们兴致勃勃地沿陵区建筑群的轴线观察了建筑、构筑物、自然景色的精确组合、对位并共同形成精彩景观的现象,而且随着人们走近建筑,这些又都会隐去。之后,张杰根据30度与60度视域角度的假设,在北京国子监建筑群为我们示范了同样的构图规律。如张杰本人在书的后记提到的,他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论述更完善、详细并配有精彩插图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空间透视现象的论文。那篇论文在研究与表达等方面奠定了此书的取向,特别是其丰富与精确的插图和数据资料。

  为了界定和描述他所说的“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张杰研究了很多文献及相关注释与观点。他的核心论点是:中国空间布局与晷影观测密切相关,晷影观测是“十二律”形成的基础,它影响了古代的历法和礼制系统。“十二平均律”源自音乐,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平均半音的一种律制,其中每两个相邻半音的频率之比都一样,前一个半音的频率是后一个半音的1.05946093倍。因此,所谓“音律”(tempering)就是微调整音度之间的频率,使音度相协调。十二平均律和综合中全音律等调音系统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盛行。

  在本书的一部分中,张杰深入探究了风水哲理与实践知识,有条理地揭去了笼罩在风水术上的迷雾及其迷信的外衣。为此,张杰分析了《鲁班经》等古籍资料。他还阐述了传统绘画中暗藏的控制线以及其他设计规范,从而进一步延伸了他先前提出的论点。

  综上所述,这是一部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书。书中琳琅满目的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犹如昔日的工程则例。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疑都将成为研究中国城市与建筑空间传统不可或缺的学术作品。

  □彼德·罗(哈佛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