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建筑
□书评人 司敏劼
中国建筑界如同文学和电影一样,总是希望能够拨开GDP的重重阴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征服世界。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奖”,对这个建设大国而言,真的是一个强心剂。它向世界宣告,中国除了“钢筋”“水泥”,还有“设计”;它让世界开始关注中国新建筑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转化;它提点了王澍,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以王澍为首的一批中国新生代设计师。
然而以王澍为首的这批新思想的设计师,在十多年前并不是设计界的主流,他们被称为“实验建筑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到千禧年初,是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界的重大转折期,那个年代,张永和刚从美国回来成立了非常建筑工作室,马清运把马达思班搬到了同济后门的远洋广场,王澍刚刚博士毕业,马岩松还是个热衷于参加竞赛的学生。那个年代,设计师总是有很多困惑,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西方的建筑,为什么西方的设计和我们身边的现实如此不同?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还是从此跟随。如今“实验建筑”一词已经不常被提起,因为那些当年的实验建筑师们已经成为中国建筑设计界的主流。现在的学生们也不必为如何将好的想法转化到中国现实中而踌躇,因为,中国当代建筑经过十余年的积淀,已经逐渐形成稳定成熟的流向。
对于当代的中国建筑史,我们都是见证人,然而对于这段当代史却一直缺乏一个全面与客观的梳理与研究。直至不久前,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黄元炤推出《流向——中国当代建筑20年观察与解析(1991-2011)》,针对中国当代建筑现状,做了一个全面与客观的梳理与研究。此书收集了二十年间中国当代建筑作品以及相关资料,通过研究,整合十个主要流向,并对目前多样性的中国当代建筑进行细分,帮助建筑从业者和外界客观地了解与认识目前中国当代建筑的重要走向,更重要的是也将中国当代建筑放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予以还原、分类与定位。
本书一半都在讲述“地域流向”,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建筑的几个关键词:乡土性,参与性,构造性,有机性,批判性,差异性……而其中的代表建筑师,诸如,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王澍(业余建筑工作室),都市实践(刘晓都、孟岩、王辉)等,都是在世界范围内最负盛名的中国建筑师。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的建筑界最具权威的《弗莱彻建筑史》第一次把20世纪的建筑看作一个整体。这本书中有一张“建筑之树”的图片,曾在中国建筑史学界引起很大争论——因为它反映了在西方建筑学者的眼里,千年前的中国建筑,不过是世界早期建筑文明的一个次要的分支而已。如今,王澍获得世界建筑界的最高大奖,充分证明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生命力和独特性;而黄元炤则从历史的角度见证了当代中国建筑界的崛起群生相。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