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回归尘土”不必都要墓地

2012年04月0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海葬、水葬、树葬等绿色殡葬,更与文化和宗教对生命本义的解释相吻合。

  《新京报》报道,目前,北京墓地资源紧张,北京多家公墓已无现墓,有市民甚至花20万/平米买“期墓”。

  在人满为患的大都市,不仅居住的房屋会因供需关系而水涨船高,地葬逝者的墓地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因此,如果不用墓地或少用墓地,将会大大缓解墓地资源的紧张。

  在生命终结后的回归形式上,东西方人有一种共识,都要回归尘土。

  然而,人去世后的归宿也并非是非得要一块墓地才行,因为,无论从科学还是文化的角度解读,都有比回归尘土更好的方式。同时,即使要回归尘土,也有比拥有一块墓地更好的形式。如果对生命过程有一种平和而恬淡的理解,就可能接受人往生后并不需要一块墓地的做法。

  罗素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像河流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猛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缓缓地汇入大海。”这段话其实暗示了往生后最重要的归宿不过是回归自然和融入自然。因此,往生者的归宿有许多比拥有墓地更适宜的选择。

  海葬和水葬其实应当是首选,因为这既符合生命起源的假说,也符合物质转化和不灭定律,更与文化和宗教对生命本义的解释相吻合。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起源于30-40亿年前的地球海洋形成之初的“生命浓汤”,因为当时的海洋是温热而且富有多种有机物。既然生命起源于水,一个人的生命终结时再回归到水,等于是生命轮回。把骨灰撒入江河大海中,是一种生命的转化和轮回,也符合物质不灭定律。

  这种思维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推崇的。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风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而易之于棺椁和占用墓地只不过是后人的做法。

  即便是要归于尘土,也有其他一些比占有墓地更值得选择的方式,例如树葬。往生者火化的骨灰埋入树下,既是回归尘土,又比回归尘土更能融合于自然。因为,骨灰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可以为植物和作物生长提供养料,是对自然最好的也是最后的回报。当然,这样的回报还在于往生者可以为自然提供间接的贡献。骨灰滋养了树木,后者会向大自然提供更多的新鲜氧气,并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让空气更为清新,也有利于生者的健康。

  而且,从永生的意义讲,树的年龄有多长,树葬者的年龄就会有多长。所以,当更多的人选择海葬、水葬、树葬等绿色殡葬时,就是人们栖身的环境更好,土地资源更丰富和墓地不再高昂之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