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艺术
上一篇

嬉笑怒骂德彪西

2012年04月0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热爱音乐》
作者:德彪西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年12月
定价:35.00元
德彪西素描图。

  □书评人 暴暴蓝

  我喜欢德彪西。

  喜欢这个人甚过喜欢他的音乐,他如此有趣,并且在审美上、创作上,表里如一地实践到死。

  当我终于读完了这本《热爱音乐》的册子,回头看看封皮上那么抽象的色彩涂抹,内心纠结,就像德彪西的《月光》中,乘着古典音乐的传统而来,忽然波光粼粼闪耀出一段淋漓的乐章,让中国耳朵立刻捕捉到了春江花月夜的琶音气息——那样的感性舒坦,而理性纠结。

  这本内容扎实、翻译精良的书,拒绝了普罗大众,甚至是德彪西笔下那原本轻狂无礼、爱慕虚荣的小布尔乔亚。倘若活到今天,德彪西将会很遗憾地看到,小布尔乔亚们,可是出版商抢啖的一块肥肉。

  也许正如德彪西那简洁的评述:公众艺术教育是世界上最徒劳无益的!

  他说,对艺术的爱好,是不能送给人的,也是不能解释的。

  如果不是这样的阅读,无论是一个古典音乐的普通粉丝,或者是某位弹过古典音乐作品的一般人儿,谁能想到,德彪西,竟然在一百多年前,就写出随便放在如今,也毫不逊色的艺术评论?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背诵或者音乐考级,勉强记住,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伟大的印象派音乐鼻祖,音乐革新家,可我感到,他就像一个朋克,只不过在他的时代,没办法竖起中指对学院派的罗马奖学金说去你妈的,而那个时代,竟然也慷慨地并没有埋没他。

  作为在诗歌、哲学沙龙唯一出没的音乐家,他的创新得到了认同,不仅仅是音乐圈的,而他在这本精彩绝伦的评论集子中,尽情地用他那印象派的审美作风和形容习惯,嬉笑怒骂地表现了一个音乐大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入世情怀,可就是如今的大师们,有些望尘莫及了。所以,这本册子,至少可以作为专栏写作的指导读物,以及艺术评论界的范文指南。

  当我看到德彪西在《大众的审美》文中,描写“向群众传播艺术的尝试”,他只留下了“十分悲哀的回忆”,他藐视那音乐剧只是穷人看完后觉得“勉强又做作”的;只是妇人热衷模仿发饰、妆容的;只是大家看完都回家沮丧喝汤的;还是批判那音乐剧没有继承希腊人的戏剧传统——人民,只有人民才有权评判?

  这可是个难题,一直到今天,还是艺术家们愁肠百结的事儿。

  于是,德彪西的评论,就有趣起来了,你可以找到一切对号入座的人与事。放在今天,他在《宗教音乐会》中描写的场景,就能令一切读者莞尔了。他说“音乐享有从属于教会的特权,但音乐并不吃素!”打瞌睡的听众请隔壁在音乐最后一拍时叫醒他,以便赶上结束时的热烈鼓掌,因为,这些人或多或少承受着各色烦恼,他们之所以不离开,是要人家在音乐会散场时看到他们夸夸其谈、十分知情的样子。“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为什么要来呢?”

  我仿佛看到德彪西彬彬有礼,却鼻孔朝天地写着这些绝对印象派的文字,我想无论是那些热烈的红歌音乐会,还是那些对中国观众陌生的音乐剧——它们用外国语言演出,我们可爱的观众们,是如何拥有高贵的知识和情操,以及票房广告和报纸上,那些耸人听闻的溢美之词,看上去就像个笑话。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