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3:旅游周刊·美食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23:旅游周刊·美食
下一篇

自己种菜的餐厅

2012年04月25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意大利农场里的小动物园。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金福源铁板烧可现场烹饪。资料图片
海棠居的新鲜美食。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每一次食品安全事故,都会引发一次集体恐慌,捎带手做一些化学知识的普及。比如最近几天,人们就明白了什么是“明胶”,我们通过鸭蛋知道了苏丹红,通过牛奶明白了三聚氰胺,通过冷冻食品理解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一些生物学的科普知识,比如通过市场上售卖的“鳕鱼”,知道了“油鱼”这种玩意儿。

  外出就餐也成了一件如履薄冰的事,不太敢去街边小馆,没准就是香精包子、美容猪蹄,没准就是鸭肉做的羊肉串,马肉做的驴肉火烧,加了辣椒精的变态烤翅。

  我平时常去的餐厅多是熟悉的餐厅,所谓熟悉不是认识老板和厨师,而是知道这里的食材放心,不会弄虚作假。但这对许多人来说,似乎也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事,在有效监管缺位,什么事只能凭良心的年代,任何人都有权质疑。

  北京陆续出现了一些有机餐厅,标榜所有食材都是有机,对此我也有点质疑,首先有机食品认证难以服众,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有机食材就比绿色及无公害食材更有营养,价格却比普通蔬菜贵上数倍;其次有机食材产量相对低,而餐厅是一个大量消耗食材的空间,所谓有机食材更适合在家庭消费。

  反倒是另一种套路的餐厅更靠谱,那就是餐厅自己种菜。从田间到餐桌,这在一些餐馆里倒是得到了实现。

  西四的金福源铁板烧,藏得有点隐蔽,北京的铁板烧大同小异,但这种做法不能“藏拙”,各种牛肉、鱼肉放在高温铁板上现场烹饪,随时与厨师交流,眼睁睁地看着食材变成美食。这里的肉都是选取靠谱的供应商供应,高级的有澳洲和牛、雪龙黑牛,家常的有各种花样的海鲜,鹅肝,令我惊喜的却是一些蔬菜与搭配的水果。他们在通州有一个高科技农业观光园,这些蔬菜都来源那里,各种番茄聚集在一个果篮里,端的可爱,口感也是一流。虽然在铁板烧餐厅里,这些都是点缀,凭着这一点,却叫我对这个餐厅多了几分信任。没过两天,我就专程去了一趟他们位于通州的金福艺农,200多个控温控湿的大棚里,种植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番茄和蔬菜,番茄可以摘下来用手擦擦就往嘴里放,黄瓜涮涮就能吃,黄瓜的清香弥漫口腔,这种质朴很久违。

  我有一个吃友,他比我还胖还壮,写时评,在网上跟人干仗,从不手软,叫五岳散人。去年他突发奇想,想做一家吃起来坚决放心的餐馆,于是在微博上征集参股的网友,短短几天募集了400万元,以此为启动资金在亚运村开了山里江南。这里做鲁菜为底子的家常菜,不求每一道都惊艳,但求每一道都放心,从米到油,从菜到肉,都在能力范围之内找最好的。文人开餐馆往往想的比做的多,五岳散人则是想到做到,这里可以放心当食堂,好吃似乎都是次要的,真的从每一环节都叫人放心。

  这里的米饭5块钱一碗,但是真香,好饭就是一道菜,米是选择东北千久香大米;猪肉也真香,五花肉看上去肥的多瘦的少,对于吃惯了瘦肉精的吃货来说还一时有点不适应,其实猪肉本来如此,这里的肉都是供应港台的专供肉。许多人都夸这里的食材好,五岳散人索性乘势做了一个绿色食品配送公司,叫绿腰,能把这些好食材送到家里。他指着自己如九重游泳圈的腰身说:我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瘦腰。

  每次去海棠居,我都会点一份大拌菜,因为我知道,这是老板的哥哥亲自种出来的,他们在昌平有一个不大的农场,不用农药,少用化肥,种出的黄瓜、萝卜、西红柿等寻常时蔬,每天供应。虽然不是所有食材都是自产,却也表明了一个态度。每次去意大利农场,我也会连吃带买,走时带着一堆蔬菜回家,因为我知道,这些蔬菜都是自己园子里种的,老板的孩子也是天天吃这些,这里还有各种水果酿的酒。

  无需处处标榜有机,我们吃客需要的就是一个踏实;也不用想着天天食补,我们仅仅是希望餐馆的食材来源清楚,可以回溯;我们也不要求物美价廉,只要物美,价格高点我们也能接受。

  ■ 链接

  金福源铁板烧: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甲92号,人均200元

  山里江南:朝阳区大屯北路312号金泉美食宫6门4楼07号,人均80元

  意大利农场:近郊顺义区马坡镇白各庄,人均150-200元

  海棠居:西城区德内大街202号,人均300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