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读书人,迷失在“读书日”

2012年04月27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文化谭】

  不知为什么,每年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来到的时候,我的心中就会涌出一种迷茫的感觉。心中不断设问:读书日,那究竟是什么日子呢?

  读书日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它是一个舶来的日子。那一天莎士比亚逝去,塞万提斯逝去,德·拉·维加、莫里斯·德吕翁、弗拉基米尔·纳博和曼努埃尔·梅希亚·瓦列霍等等,都在这一天出生或逝去。这总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想立即百度一下中国先辈们的生死簿,看一看四月二十三日那天,在天堂地府、生生灭灭的花名册上,是否也有我们祖先的大名!

  它不是一个节日,只是一个命名日。点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好多日子都有了人为的界定。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节日、纪念日和“以一些需要人类注意的事情”命名的日子。对于后者,被命名的日子最多:水日、森林日、粮食日、防治结核日、防治艾滋病日、安全教育日等等。“读书日”显然归于其中。此类命名最大的共性,就是人类在一些事情上遇到了危机,故而命名某日,以示提醒。比如地球缺水,就有了水日;结核病、艾滋病危害人类生存,就有了相应的命名云云。在这一层意义上,读书日不是一个盛会,不是一个庆典,而是一个危机的警示。它提醒我们:阅读遇到了危机,这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挑战!

  不过如此笼统的警示,似乎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单是“读书”的问题,更是“怎样读书”的问题,比如,中世纪欧洲对于《圣经》的疯狂传诵,只能更加促成那段历史的黑暗。所以说,“阅读”是一个饱含歧义的名词,如果我们解决不好“怎样读”的问题,就可能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产生对人类文明更大的挑战!

  那么世界读书日,我们究竟要倡导什么样的阅读呢?我想到一些常识:写作是个人的事情,阅读是个人的事情,自由的、个性化的、小众文化的兴起,才是阅读的正路,才是一种真正的社会进步。近些年,“读书日”最大的亮点,是一个个民间读书会的兴起。在图书馆、在书城、在独立书店、在咖啡厅、在个人的家中,甚至在悠然的绿野上、和煦的春风中,我们的自主阅读之风日渐兴起,这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所在。

  当然,“世界读书日”提示的不单是阅读问题。它完整的命名为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译过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说到图书日,我们自然会想到电子书与网络阅读的兴起,它直接导致纸质书生产的危机,进一步导致独立书店的危机。为了应对电子书的挑战,书商们把纸质书放入八音盒中,书店中增设了咖啡、沙发和柔美的灯光。但是当读书日再次来到的时候,在iPad之流的围困下,传统阅读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然蒙上没落与悲伤的情调。至于版权问题,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文化战争。

  另外,读书日还有一个别称:图书优惠日。这个传统也来自于西方。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由此相沿成习,每到这一天,书籍减价10%,玫瑰花的价格则陡然上涨。

  读到这段故事,我想起前些天在微博上,一位读者抱怨某书太贵。编辑回答说,打折后,此书只是两个汉堡包的价格,还贵吗?读者回答:贵。因为几年前,它只是一个汉堡包的价格。

  □俞晓群(海豚出版社社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