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下一篇

马思聪,一把漂泊的小提琴

2012年05月0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一种怀念】

  马思聪先生1912年5月7日诞生于广东,于1987年逝世于美国费城。在今天,他百年诞辰的日子回顾他可谓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那个纷杂时代的中国音乐发展的背景依然不甚清晰,但重估他在近当代中国音乐进程中起到的推动作用,却显然别具意义。

  

  马思聪一家并非音乐世家。身为政府官员,受过新思想、辛亥革命洗礼的马思聪的父亲重视教育。在1923年冬天,11岁的马思聪和大哥马思齐一同来到巴黎,先后考入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提琴班,成为中国第一位负笈海外专门从事小提琴演奏学习的先驱。1932年,马思聪再度从法国留学学习作曲归国后创办了私立广州音乐学院并任院长,之后又北上求职,担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的讲师。在此期间,马思聪创作并发表了小提琴独奏曲《摇篮曲》。

  随着1949年北京解放,中央决定把各界知名人士接到北京。马思聪从香港回来不久便被任命为第一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对于新中国而言,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对于这个国家的音乐事业而言,却是一个艰难的开始。在中央音乐学院担任院长期间,他培养了林耀基、盛中国等日后享誉国际的小提琴家,与傅聪同行参加肖邦钢琴比赛获得第3名并独得最佳马祖卡演奏奖,携弟子刘诗昆参加柴可夫斯基钢琴和小提琴国际比赛获第二名。长年积累的创作经验让他创作出了管弦乐队作品《山林之歌》和传唱至今的合唱曲《少年先锋队之歌》。

  然而,随着反右运动和“文革”的爆发,马思聪成为了打倒、批判的对象。1966年6月马思聪与家人出走香港,最后定居美国。事后,“文革”中成立的“马思聪专案组”,株连马家亲属数十人,马思聪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至1985年才得以平反。而在获得平反后两年,马思聪因心脏病手术失败而病逝于费城,最终未能了却回国的心愿。

  当我们的视线从马思聪漂泊的一生转移开的时候,或许不难发现他对于现代中国音乐教育、小提琴教育、作曲、指挥、管弦乐事业建设等领域的重大贡献。

  马思聪的作品不胜枚举,不过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大概依然是那首《思乡曲》。它旋律婉转瑰丽,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国小提琴教学中的必备曲目和音乐会上久演不衰的小提琴独奏曲。

  在西方音乐评论对马思聪的评价中,基本会笼统地认为他和大量中国作曲家一样,是以中国民族音乐融合西方技法写作的作曲家。然而马思聪的写作其实很少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曲式结构,他较为自由的结构更接近于西方曲式结构与中国民间音乐旋律展衍的融合。

  马思聪身后留下的作品毫无疑问是中国小提琴音乐作曲的里程碑,它们更是中国音乐创作进程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足迹。往往,我们对于中国音乐的评价都建立于西方评论、理论的基础,常常忽视它在中国音乐历史中的来龙去脉。对马思聪的体会能让人理解这一认识的重要性,对更普遍意义上的中国作曲家更是如此。而正是因为能确实理解这一认识的重要性,或许更能理解马思聪这位在中国近当代音乐历史甚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滚滚红尘中并不那么显眼的作曲家举足轻重的意义。他的经历、他的艺术创作是如此丰盈,让世人不得不为之叹惋和赞叹。

  □周河清(上海 乐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