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间代”?他们活在50后与60后作家的阴影中,又难以抗衡80后的市场影响力。他们既不是体制内的专业作家,也非市场上的畅销书作家。他们被文学评论界认为是沉寂的一代、夹缝中的一代。他们也确实沉寂了多年。但这一群体普遍过了30岁以后,他们终于发声。以冯唐、慕容雪村、曹寇、阿丁、阿乙、路内、任晓雯、柴春芽、李海鹏等为代表的“中间代”作家,崭露头角。
□王凌米
经历了80年代的激情,90年代的迷失,老一代作家被浮躁、喧嚣淹没,新一代作家被市场诱惑,以冯唐、慕容雪村、曹寇、阿丁、阿乙、路内、盛可以、任晓雯、李师江、柴春芽、苗炜、瓦当、小白、李海鹏等为代表的“中间代”作家暂露头角。
中间代作家不同于50年代与60年代作家们的传统创作,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外化呈现型观照,而是比以往更具有个人特质与精神锋芒。他们更多是关注自身,关注个体的成长、体验、命运和个人情感的表述,这种过于自我的表达,似乎总是显得有些孤傲和背离于时代,但不可否认,这种貌似极端的个人化写作,也是尊重个性、尊重个体的写作方式。他们以这种个人化的故事反映时代、环境与个人的各种关系,他们大多没有宏大的叙事,但不阻碍他们的深刻与严肃。而且,从他们的小说里我们甚至看不出他们的阅读经验,既不像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看不出受到马尔克斯、卡夫卡、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博尔赫斯、福克纳这些现代派作家的明显影响,又不像直接来自托尔斯泰们的现实主义依赖。从某个角度看他们的阅读更为广阔,甚至是更复杂,不管接触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让人难以捉摸,他们似乎跳出了阅读的范畴,直抵写作的本质,从而使自身的写作更为扎实可信。
他们出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不满,尤其是技术上的不满,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技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汉语写作风格。这种貌似极端的个人化写作就被称为“直立写作”,它不悖逆内心、不迎合读者,在绞肉机一样的现实中,保持着清醒与独立。
从日常经验入手,在中间代作家中,表现得形形色色。他们善于将生活中的各种感受提升到异常尖锐和精准的程度。
他们都体现了一种历史、文明的、理想的思想迸发,即使风格多种多样,甚至一个个特立独行,体现了一种严肃的写作态度,没有年轻一代的快餐式消费欲望。所以把他们一群人集结到一个概念下似乎又委屈了他们,但这种以一种强化的概念将一些好的和在人们视野之外的优秀作家凸显出来来证明自己,强烈的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直接纠结在一起,似乎与他们的写作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正因为在这样的群体中,他们每个人的写作个性反而更加突出。
由此可见,中间代的个体并没有淹没在群体之中,这些差异性更坚固了他们自己的写作方向和写作特色,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更强。他们的写作状况与所谓的体制内作家以及走市场路线的畅销作家完全不一样,既不属于“圈内叫好的”,也非“场子上叫座的”。在要不入作协,参加评奖;要不走市场挣钱二者之间,能够保持一个独特的、淡定的自我,保持一种中间状态,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