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3:书评周刊·生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3:书评周刊·生活
下一篇

读倪锡英,打捞民国都市记忆

2012年05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东亭镇长大厦村的倪锡英,系元代大画家倪瓒(倪云林)21世孙。他是著名的散文家、儿童文学家。他留下的唯一一套散文集便是《都市地理小丛书》。这套丛书旧版原本全套为10卷,分别是《北平》《南京》《上海》《杭州》《广州》《西京》《洛阳》《济南》《青岛》《泰山曲阜游记》。由当时最具权威性的上海中华书局于1931至1939年之间出版。此次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是其中的5本,分别是《南京》《北平》《上海》《杭州》《广州》。

  □书评人 高明勇

  近日读史,读到倪锡英的“都市地理小丛书”。

  作为一位民国时期的散文家和儿童文学家,倪锡英无疑是被“遗忘”的,如非其作品再版,很难被人忆及,主要原因,或因其英年早逝,病逝时不过31岁。抑或,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相对于城市求新趋势,对老都市的描写似乎略显不合时宜。

  但寿命短暂,似乎没有影响到倪锡英的生命浓度,他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套散文集便是“都市地理小丛书”,由当时最为权威的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时间跨度基本为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所用笔法也是“地方志式”,笔下多为著名都市,比如《北平》《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洛阳》《西安》《济南》《青岛》,即便是今日,这些城市仍然知名。

  据倪锡英自己所说:“地理为一极繁杂之学科,学者每感枯燥无味,本丛书之编写,以兴趣为主题,写述力求生动,记载务使具体,俾读者翻阅本书,宛如阅读游记小说,而能得一深刻之印象。”

  因此,在书中,他图文并茂地记载了这些城市的历史沿革、地理形势、交通、名胜、古迹,并对这些城市的人事片段、生活印象也都有颇为细致的描述。他的生动记忆,也为这些知名都市留下了丰富的记忆。

  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在当时,类似图书并不多。据张恨水为马芷庠所著的《老北平旅行指南》中的序言中说:“愚旅居旧都凡十五年,久苦于无此类称心之书”。且,之前述山水之胜者众,描都市之妙者寡。《老北平旅行指南》的首版时间是1935年,与“都市地理小丛书”同时代。

  按照学者陈平原的说法,一座都城,有各种不同的面相。政治的都城,是用刀剑建立起来的;经济的都城,是用金钱铸造起来的;建筑的都城,是用砖木堆砌起来的;绘画的都城,是用色彩涂抹起来的;文学的都城,是用文字累积起来的——用文字塑造出来的都城,最容易感知,也最好触摸。

  因此,都城的面相,既可以是旅游手册,乡邦文献,历史记忆,还可以是文学想象,研究方法。

  而以此为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倪锡英笔下的“都市地理”,兼具其中数种面相。

  当然,以今日之眼光观“都市地理小丛书”,似有参差之观感,且有浅显之印象。其实,倪氏之初衷,是“专供中等学校学生学习地理时参考自习之用”。

  何况,这也是倪氏当时参与社会教育的一部分。1933年,倪锡英曾同李可染等人开辟中原及西北地区的社会教育,筹办洛阳民众教育实验区。“都市地理小丛书”亦可视作倪氏启蒙民众的期待之一。

  这种类似于乡土教材式的尝试,在今日隐约可现其传承,遥相呼应。如学者钱理群近年一直呼吁“关注脚下的土地”,曾编纂《贵州读本》,还与知名杂文家王栋生(笔名吴非)一起组织编写《北京读本》《上海读本》《江南读本》《潇湘读本》地理系列。如学者陈平原倡导的以“北京学”为基点的对“都市记忆与文学想象”的都市研究,这些都有助于文化意义上的“寻根”,不仅仅是乡村书写,也包括都市记载。

  所以,读倪锡英,不仅仅是打捞一段民国的都市记忆,更是重温一座座都市的百年:昔日景观今安在,都市记忆何处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