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3:书评周刊·生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3:书评周刊·生活
上一篇

心灵修行,你也可以

2012年05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寂静之道》
希阿荣博堪布 著
后浪出版公司
2012年3月

  □书评人 卫羚

  都市治愈系心灵修养的书,热过一阵后归于平静。挑剔的读者,不再停留于扮演失恋后的孤影人,更多的开始关注人生,关注内心的安宁和释放,关注烦恼困境中自我的解脱。于是,佛教的心灵修养功夫成为另一种时髦的追逐。你或许不能像王菲亲历印度修行朝圣,至少可以借由一本佛法札记,体验佛法和人生的智慧。

  “幸福源自内心的安宁。许多人到了老年才真正开始关注心灵和生命的价值,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去思考自己的一生何去何从。然而,无常的脚步从来不会为谁而停止,生命中的痛苦也不会因为谁忽略和回避它而减少一些。”这段话似乎戳到了钢筋城市中忙碌都市人的痛处,来自希阿荣博堪布的《寂静之道》。

  希阿荣博堪布,藏传佛教宁玛派高僧,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的大弟子,四川甘孜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授课堪布。《寂静之道》是继去年的《次第花开》之后的一本语录体汇编集。堪布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佛教类的心灵读本近年出了不少,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索甲仁波切、法顶禅师、星云大师……各自开出了一片天地。

  这本书如何突出重围?对于初涉此道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于行住坐卧中解释了佛法的基础;对于深谙此道的资深读者来说,这本书于心灵修行和体悟中,阐释佛法的见地,即身成佛;对于介于此两者之间的三脚猫读者来说,这本书使佛法的修行与见地不再局限于寺院和经书,更多的是以一种修行精神践行人生真理与哲学态度。

  在藏地,修行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不仅仅属于出家人,同时更属于普通的藏民。连通藏民信众和佛法的桥梁则是上师。藏传佛教认为,佛陀的教言可以通过文字流传下来,但佛法的真谛只存在于上师的心里,它的传承只有一条途径,就是以心传心。从方式上讲,这就意味着传统上要求上师和弟子的长期相处,与他们之间直接的、连续的相互观察。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上师与弟子之间直接的言传身教,对于普通信众投身宗教生活的意义,在汉传佛教中却难以观察到。汉地的佛教传统中,可能并不缺乏寺院内部、僧侣之间类似于上师与修行者之间的无间沟通,但是对于普通信众而言,却缺少这种心灵的接引。

  汉地信众,即使有心修行,可能由于中原宗族传统与家庭观念的影响,难以在不加入宗教团体的情况下体悟修行的真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佛教修行追求心灵慰藉对于普通人来说,难免有些可望而不可即,修行这种形式,也只是打坐念经、磕头烧香,流于表面。钢筋森林中平凡的都市人,压力之下,心灵问题层出不穷,凭借自身的力量,可能难以内心无惧地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从而转向外界寻求帮助便是很自然的事情。

  如视堪布为一位指导我们修行的上师,他的书或许能够引导我们放松下来,慢慢接近本心,切实的经验当下,宽容豁达,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这是一种心灵的自在。

  堪布认为,在物质时代,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追求内心的安乐,反而走向了极端,认为安乐在于物质的积累、财富的增加,资源的不断占有……然而,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远比物质财富宽广、深刻。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我们仅再需要一颗受过训练的心,就能得到安乐。

  只是因为我们错误的、偏差的见地,蒙蔽了原本清净的内心,由无明生出无量烦恼。修行首先就是改变生活的态度,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举例说,如果我们深入内心,我们便可以把伤害我们的人看做给我们巨大帮助的朋友,因为这些人为我们创造了修习忍辱和慈悲的最好机会。或许此时你能突然想起舒淇在退出微博事件之后,哭过痛过,最后修整身心,感谢伤害过她的人,堪称高EQ。明星尚且如此,何况常人!人生并非坦途,幸福源自内心的安宁,无论生活的际遇如何,学会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堪布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我”的感受执著为真实。对自我太执著的话,没法获得解脱。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