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野笔记
在中国,文人始终醉心于梅兰竹菊莲,从屈原、陶渊明、周敦颐到龚自珍,大抵都是如此。但自明代以后,在华北百姓的记忆和表述中,槐树的重要性远远胜于君子们自喻自慰的那些植物。
□岳永逸(民俗学者)
作为华北常见植物,槐树并无特殊之处。它在乡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明初朝廷主导的大规模移民有关,而明初山西洪洞的那棵大槐树实际上已经是华北很多宗族记忆中想象性的族徽。在华北乡下做调查问起族源时,很多老人都会说:“不是有那句话吗?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随之,老人们还会顺势讲些传说来佐证。“解手”和“小趾甲为什么分叉”就是经常听到的故事,大意是:
老祖宗当年不愿意离开。官府就欺骗说,凡不愿意走的就到大槐树下集中。等大伙儿一到,官兵就强制将大家的手捆住押往各地。路上,要大小便,得先让官兵把捆手的绳子解开。一来二去,“解手”就叫开了。因为路途遥远,又全靠步行,走的时间长了,小趾甲就开裂了。关键是接下来的一句:“你不信?凡祖上是从大槐树出来的人,小趾甲都分叉!”
洪洞移民,源于战乱。乞丐朱元璋的猛将徐达等人从南往北一路杀将过来,使得河南、山东、河北人口骤减。未发生大规模战事的山西,人丁相对兴旺。这为明初朝廷为了恢复生产而大规模从山西移民奠定了基础。不同年代,广为流传的洪洞移民的系列传说因讲述者、听者的不同,讲述的频次、时间、场合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义。这已经是硕果累累的专门研究领域,赵世瑜等方家多有诠释。
2007年4月,有机会造访洪洞,顺便到大槐树镇的大槐树公园走了一回。传说中的那株大槐树已经从各个层面塑造成为了意在吸引海内外游子认祖归宗从而增收的文化品牌。公园室内摆陈有各种姓氏的祖先牌位,厚厚薄薄的族谱,室外是水泥浇筑的大小槐树,从两千多年的古槐到传说中的明初那株。面对这些意在致富的人造景观,很是有些难受的我半开玩笑地对美丽导游说:“姑娘,告诉你们经理,让他在园门口开一洗足房、按摩房。要来认祖归宗的人先在门口洗足,发现小趾甲分叉的人就加倍收费。来的人身心愉悦,交钱心安,公园收入增加,地方经济发展,岂不皆大欢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