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人”的典型画像模糊

2012年05月1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插图/师春雷

  ■ 遥远的工厂

  刘洪波 资深评论人

  铁锤、钢钎、车床、矿灯、脚手架……这些无论中外都曾做过工人表征的符号,现在都不再具有标记工人的意义。

  

  工人是工厂的必要组件。

  这样说,符合当代的经济学逻辑。工厂是劳动要素组合的场所,工人是被组合的要素之一,这一要素被称为“劳动力”,与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一起,称为“生产力”。

  “力”的概念被引入,被作为工人的定义,表明在工厂体制下,工人可以原则性地视为具备做工性能的存在。就像马力作为机械力的量度,在机械与动物之间建立了共性,工人成为“劳动力”,也就在人与机械之间建立了共性的观察视角。

  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不是褒扬,而是陈述。它的更准确的表达式,应该是“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讲“最活跃的因素”,人们对工人的理解将包括技能、知识、经验、态度、积极性等含义。这固然重要,但从基本意义来说,工人之所以是工厂的必要组件,在于他的生物特性。

  工人的力量正在被机械取代,他的持久力和稳定性也不如机械。于是,在这些领域,工人退出了,而他的操作灵敏性还不能被机械取代。倘若可以,工人在工厂里将不必要。由此可以看到,工人在工厂体制中的工具特性。

  当代工厂体制的诡异之处在于,工人与机械、工具、原料等,因为都被工厂组合而构成“共同特性”,但工人之间却被分割得七零八落、面目模糊。一般性的工人概念渐近消失,而工种化的称谓在兴起。建筑工、电工、送水工、洗碗工、修理工……这些概念才是清晰的,“工人”已经很抽象了。

  我们在商场里看到正在扫地的人,浮现出来的名称是“保洁员”;我们在街面上看到扫地的人,浮现出来的名称是“环卫工”。基本上,我们不会浮现出“工人”的概念,至于他们都是工人,这是需要刻意才会浮现的判断。

  还有一些工人从名称上从工人群体逸出。服务行业诸多底层劳动者,都不再被划入工人之列,现在他们叫理发师、美甲师、服装师、保安、足疗师等。

  工人的典型画像模糊了,工人的一般特征也在淡化。铁锤、钢钎、车床、矿灯、脚手架、烟囱、粗壮的大手、油渍的工装、被煤灰染黑的脸……这些无论中外都曾做过工人表征的符号,现在都不再具有标记工人的意义。这些符号已经过时,新的符号如同工装一样样式丰富,分割人群。

  “工人”解体了。

  在全球化、后现代、消费主义的时代,整体性要被分划,权利争取不再是工人运动,代之以企业内的“员工谈判能力”。

  今天,“工人”作为一个面目模糊的群体,一个被去除了群体性的群体,一个作为必备组件的群落,正在工厂的体制下变成碎片。(2)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