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逝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逝者
下一篇

疾书录党史胶片映山河

2012年05月13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姓名:王晋
性别:女
籍贯:
河北省巨鹿县
去世原因:病逝
去世时间:
2012年1月7日
终年:91岁
生前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处长、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革命时期的延安,她手执铅笔头记录党的会议,她记录的内容如今已成珍贵的历史资料。

  晚年,清晨,在田野、河边、铁轨旁,她托举老式胶片相机,朝阳照出一个苍老执着的背影。

  贺龙送的毡窝窝

  一张老照片,拍的是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时的大会主席台。

  主席台中间坐着毛主席。在毛主席前方约3米的台下第一排,左数第三人是位女青年,正俯首用速记符号记录讲话,那是王晋,中共七大上唯一的女速记员。

  生前她还珍藏着中共七大的工作证,号码是一六五。

  那时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党的会议差不多都要靠速记记录留存。白天速记,晚上,王晋借着昏暗的小油灯翻译、复写。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她和速记员记录时都穿着草鞋,只是用一块布包在脚上。贺龙见了,亲自批条子,给速记员每人发了一双毡窝窝。

  速记员和毛主席见面的机会多,开完会大家一起吃饭,毛主席常把自己的好菜——炒鸡蛋分给大家。后来速记员一见毛主席端盘子过来,就赶紧捂住自己的碗。

  不吃苦不是真的兵

  七年荏苒,她把青春年华留在了延安,也让她结识了终身伴侣张树德。回到北京,又是七年,她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处长和中宣部审干办主任等职。

  她教育子女严字当先,学业稍有疏忽就会被“掌手心”;五个孩子的衣服轮流穿,饭碗里不能剩一个米粒,连掉到地上的饭粒,也命令孩子们捡起来,吹去灰,照吃不误。

  上世纪60年代末,王晋大儿子张伯南当兵,因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还能写一手漂亮字,就被安排到部队机关做宣传报道工作。王晋听后急了,找到部队领导,坚持让儿子去基层吃苦锻炼。她说,儿子还是一个刚入伍的新兵,就到机关工作,怎能真正体会部队训练的艰苦?“吃得苦中苦,才算真正的兵。”

  晨光里的华发“拍客”

  王晋穿衣讲究,不管在家还是工作,总是端庄大方,晚年她依旧神采奕奕。就是一件普通衬衫,她也要琢磨配什么颜色的裙子,搭什么颜色的丝巾。她认为这是一种认真的生活态度,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晚年时,走在人群里的王晋有点扎眼,因她脖子上总挂着一架老式胶片相机,让人不太相信这是一位外出视察的领导。酷爱摄影的她每到一处,快门也跟着闪个不停。

  耄耋之年,勤奋不减。她常常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找好拍摄地,认真地调好相机,静候着日出破晓,或是江中渔火。沿路上,遇到想拍的,就像个孩子一样兴奋。

  精气神十足的她还转战绘画。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她创作的题材,她对盛放的牡丹、菊花更是情有独钟,而那一抹抹怒放的艳丽,正是她生活的姿态。

  新京报记者 范春旭

  ■ 寄语

  母亲“走”了,但她依然“活”着。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永不磨灭的音容笑貌,更赋予了我们责任与使命、快乐与豁达。在硝烟、风雨、光明和磨难中,她无怨无悔地走完了九十一个春秋,用双脚踏出了人生的彩虹。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如今,儿女们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生活得幸福美满,这也许是母亲在天之灵的最大慰藉。养育之恩,涌泉相报。永远怀念我们的妈妈。——王晋的子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