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核心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4:核心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秦虹:“应以租赁为主,减少寻租空间”

2012年05月1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秦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融资难题

  办法比困难多

  新京报:有一些地方的保障房规划得比较偏远,配套设施没有及时跟上,对这种现象应该怎么看?

  秦虹:保障房的先期选址,第一条件就是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性,选择便利性强的地方来作为保障房建设地点。

  医疗、教育等方面,也都需要配套。我们看到,原计划今年保障房开工数量是1000万套,但是实际开工数量降低到700万套。为什么降低了呢,我理解就是为了保竣工,保配套,医院、学校、交通、绿化、市政等都需要配套资金。

  新京报:因为房地产调控,土地出让金减少,有些地方在融资上遇到了一些困难,这种现象普遍吗?

  秦虹:去年保障房新开工1000万套,实际新开工1040多万套,任务也都完成了。

  保障房资金来源有很多渠道,有中央财政补贴、银行的贴息贷款、中央代发地方建设债券等,还有公积金增值收益和贷款试点,地方机动财力筹款途径很多,10%的土地出让金只是其中一个资金来源。

  资金问题,各个地方肯定压力都很大,但是他们都在想办法,而且办法比困难多。

  售廉租房

  存较大寻租空间

  新京报:有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出售廉租房,你赞成这种探索吗?

  秦虹:我是不赞成出售租赁式保障房的。如果把租赁的保障房都卖了,那和一开始就建产权房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出售给个人,但是永远不准上市,也不准继承,只能卖给政府,那就相当于租金趸交,一次性把租金都交上了,这个也还好,但对买者就意义不大了。

  如果政府把租赁房卖给个人,他将来能上市交易,容易造成很大的寻租空间。即便是卖,也要永远都不允许上市,连继承都不允许,将来不住了,就要交给政府。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低收入者也应从房地产的增值中获益。如果不能上市,是不是就无法享受这个收益了?

  秦虹:保障房是公共资源,建租赁式保障房的钱是财政的钱,也是所有纳税人的钱,建造的房子便宜给了你,你拿去获利?这公平吗?

  很多人把保障性住房当做一种“福利”,如果是福利的话,人人都应该有份。但保障房不是福利,就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占据了公共资源,享受了公共财政的支持。

  如果要想增值,创造财富,是不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别人帮你,只能帮你基本生活,不能帮你发财致富。

  共有产权

  有待观察效果

  新京报:很多地方探索共有产权房制度,您怎么看这种制度?

  秦虹:共有产权房是一种探索,实施效果有待观察。

  我认为,保障性住房还是要以租赁保障为主,产权保障为辅,减少寻租空间。全世界的保障性住房,除了新加坡,基本都是以租赁保障为主。有了产权,就有个财产的概念,就不是救助救济的问题了。

  我个人认为,保障房还是以租赁为主比较好。

  新京报:在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申报中,有一些虚假申报,甚至骗取了保障房资格,如何克服和避免这种情况?

  秦虹:要制定严格规则,提高处罚力度。像香港,如果是利用虚假资料骗取了保障性住房,要坐牢的。现在惩罚的力度轻,谁不想要又便宜还能增值的房子?

  退出机制

  保障房不能太豪华

  新京报:保障房的退出很困难,有些地方甚至一户都退不出来。你认为该怎么破解?

  秦虹:保障房的退出是全世界的难题。任何一个国家都很困难。怎么解决呢?

  第一,少建产权式住房,多建租赁式保障房。人家买了,怎么让人家退?如果不退,拿他有什么办法?

  第二,租赁式保障房要实行先交后补的房租补贴原则。先按市场价格交房租,然后政府按照你的收入水平抵减,一旦你不符合低收入标准,不退租,政府就不再抵减,实际你交的就是市场价格的房租,政府也不吃亏。

  第三,保障性住房还是要解决基本保障问题,不能太豪华。太豪华了,谁也不愿意退租。基本的保障,就是收入低时住还可以,收入一旦提高,就不愿再住了。

  新京报:有人认为应该多一点货币补贴,盘活存量房。这是个好办法吗?

  秦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这样做,这就是“补人头还是补砖头”的问题,说了很多年了。前提是拿了补贴的人能租到房子,存量房必须足够多,而且小户型必须足够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