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来信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红漆涂冰心墓碑能解决啥问题

  据报道,日前,女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在北京的纪念碑被其孙子吴山用红漆涂上八个大字,“教子无方 枉为人表”。据吴山朋友表示,吴山父母离婚官司打了6年,财产分割不均,现在母亲重病父亲都不曾看望,迫于无奈,只能在奶奶冰心的纪念碑上写字,试图引起社会关注。

  无论网友对吴山的行为是贬是褒,吴山都已经实现了自己的预期目的:成功地把舆论关注的目光吸引过来,把自己的家事变成了一起备受关注的公共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同时给自己的父亲吴平制造了一场不小的麻烦。能利用舆论的力量让自己的父亲站在道德的审判台上,对吴山而言,这或许已经足够了。

  这场闹剧究竟会如何收场,吴山会不会受到惩罚,现在还很难说。但值得反思的是,冰心墓碑为何会“躺着都中枪”,为何一些人在现实中面临纠纷、难题时,总是想着“绑架舆论”造势来解决问题,为何不能在法律框架内彼此协商,而一定要等着“舆论审判”?

  □温国鹏(职员)

  “三无”论未证实为何被风传

  近日,一则关于北京22中教师辱骂学生“你们家无权无势无钱,你就是一个‘三无’人员,你随时可以滚蛋!”的微博被数万网友转发。北京22中学对此事发表了《关于就部分媒体对我校失实报道的情况说明》,称该校老师绝没有网上和部分媒体所称的歧视行为,也没有教师有过所谓的“‘三无’学生滚蛋”的言论。

  让公众义愤填膺的教师骂学生“无权无势无钱”事件,如今峰回路转,依据校方的解释,学校老师确实因学生有违反课堂纪律等行为有不恰当的处理,但并未有如此出格言论。

  但这种可能并不真实的“三无”言论,之所以在微博和媒体上广泛传播,并引发如潮评论与争议,背后的问题,同样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说白了,倘不是社会有关身份、地位、金钱之类的歧视与区分,早已变得有些赤裸裸与泾渭分明,“三无”言论何以招致如此大的喧嚣与口水?换言之,未经证实的“三无”言论,可能只是唤起了现实中无权无势无钱的底层民众的痛感。

  □邓为(编辑)

  毕业生离校募捐何不“制度化”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北方工业大学爱心社团发起毕业季募捐活动,经过四天的毕业季募捐,学生们最终募集到的物品足足装了30多个编织袋,一辆面包车勉强能装下。其中有衣物、书包、毛绒玩具、文具以及书籍,最多的是衣物,共一千多件。物品将汇集到多家爱心超市,提供给附近的外来务工人员。

  现在的大学里,外地学生占很大比例,毕业时,一些被褥、衣物、书籍等,很少有学生愿意费力带回原籍。即使是北京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优越,也不愿把上述物品搬回家。毕业时,很多学生把这些物品留在宿舍或扔掉,既浪费也给下一批住宿学生带来不便。而大学周边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如果把被褥、衣物、书籍送给他们,既为他们省了钱,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还能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呼吁,每年大学生毕业前,学生会或爱心社团都要搞一次毕业季募捐活动,并形成“制度”,把毕业季募捐活动一直持续下去,相信是会受到外来务工人员欢迎的。

  □冯亚东(职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