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来信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关爱流动儿童 关爱“流动家长”

  近日,据《新京报》记者调查,打工子弟学校的儿童群体成为家庭暴力的“重灾区”,儿童遭受家暴存在难察觉、难介入、难干预的困境。

  同样的童年,有的孩子可以在家庭、学校的呵护下快乐成长,有的孩子却连最起码的关爱也得不到。这份现状令人分外沉重。

  但是,如何帮助流动儿童避免遭受家庭暴力的确是一个难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家庭在其暂住地,通常又持孤立、封闭状态,无法融入当地文化,无法参与周边社交,对外界关注抱有本能的警戒心理,这更加让儿童家暴成为被捂在盖子里的秘密。

  不过,单单要求对于实施家暴的家长进行惩罚,或许起不到治本作用。关爱流动儿童不妨先从关爱“流动家长”做起,社会投射到这些家长身上的温暖,会转化为成倍的正能量,不但能庇佑儿童,也有助于消灭其他形式的家庭暴力。

  □韩浩月(作家)

  儿童卫生间 这个应该有

  据报道,日前,针对儿童设施的细节问题,北京市人大代表陈叔平建议公共场所应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儿童卫生间、母婴室等为儿童提供方便。

  笔者作为一名儿童的家长,对“儿童的如厕难”,是感同身受。去商场、公园等场所,因为洗手间里坐便器、蹲厕等设施,都是按照成年人的身高和体型设置的,孩子每次如厕时,我都是紧随其后,生怕有闪失。当孩子大小便时,常常要把孩子抱起来。

  即使这样,孩子每次如厕时,由于不适应,还是常常吓出一身冷汗,而作为家长的我也常常是累出一身热汗,我想和我有类似经历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如果有适合儿童的卫生间,孩子在如厕时,也就不用这么害怕和麻烦了。所以陈代表建立儿童卫生间的系列建议,不但切实可行,而且非常必要。

  □王俊霞(职员)

  抵制超薄塑料袋 可“从我做起”

  据报道,6月1日是“限塑令”实行4周年的日子。对于塑料袋,人们更多关注其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容易忽略其背后的食用安全。记者走访多家街头早点摊,发现用来盛装油条、油饼、包子等油性早点食品的塑料袋大多没有任何标志,疑似“超薄”。

  其实,但凡经常到街头早点摊买早点的市民都知道,店家所用的塑料袋基本上都是“超薄”的。有一次笔者到单位附近的饭馆买刚出笼的热包子,服务员拿起一个塑料袋,结果刚装几个,塑料袋就给烫了个小“窟窿”,漏掉一包子,店家赶紧再套上一个塑料袋。自此以后,笔者只要买早点,一般都会自带一个饭盒或者厚一点的专用食物袋。

  早餐点经营的大多是热性、油性食品,用超薄塑料袋盛装潜在安全隐患大。除了加强监管之外,市民为自己健康考虑,也不妨主动抵制。

  □舒心萍(市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