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北京人艺60周年·戏里戏外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24:北京人艺60周年·戏里戏外
下一篇

何冀平写就经典后移居香港,人艺建立“院外编剧”队伍

《天下第一楼》 用笔撑起剧院

2012年06月1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天下第一楼》
导演:夏淳、顾威
编剧:何冀平
演员:韩善续、林连昆、吕中、杨立新、冯远征、吴刚、岳秀清
首演时间:
1988年6月12日
剧情:通过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由入不敷出、势如累卵到东山再起、名噪京华又重新面临倒闭的发展历程,讲述了卢孟实、玉雏儿、罗大头等人的聪明才智、事业心与实干精神,批判了游手好闲的习气和黑暗腐朽的社会势力。
老版《天下第一楼》
何冀平在香港与同行交流。资料图片

  1988年6月,何冀平编剧的《天下第一楼》公演后第五天,于是之在《北京日报》撰文祝贺,文中写道:“请观众允许我代表他们感谢这些用笔支撑着剧院的人们。”这句话成为何冀平日后创作的动力,乃至“什么时候想起来,都眼睛发热”。

  今年3月,《天下第一楼》作为纪念人艺建院60周年的剧目,被放在“辉煌起点”单元压轴亮相,与其比肩的是《龙须沟》《家》这样的经典之作,而和何冀平站在一起的是老舍、曹禺等大家。正如于是之所说,撑起剧院的人们,用笔书写了一剧之本,让那些故事穿越60年光阴,仍然能走上舞台,尘埃不染。

  【戏里】

  烤鸭店里体验来的好剧本

  1982年,何冀平从中戏毕业,人艺特意向文化部要了一个名额,将她招入麾下。“那时人艺最核心的部门不是院长办公室,而是剧本组”,当时的剧本组组长于是之每周都组织六七个编剧一起聊天、吃饭、喝酒。后来,于是之当上人艺的副院长,但无论多忙,和编剧们的每周一聚都雷打不动。

  1986年的一天,何冀平找到于是之,提出想写“北京烤鸭”。在北京南城一个小胡同里,何冀平找到挂炉烤鸭的第三代传人田文宽,老人把她带进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烤炉前的“体验生活”为何冀平打开了一个迷人的新世界,为了听懂厨师间的“行话”,她专门去学习烹饪,还考来二级厨师证书。她想,我要为他们立传。

  历时两年多,《天下第一楼》数易其稿终于完工。在何冀平的记忆里,每次把剧本交给于是之,他都会恭敬的起立,双手接过,然后关上门,不接电话不会客,认认真真看上两遍,“剧院把剧作家当作宝一样看待”。

  1988年初,何冀平怀揣写好的剧本来到排练场上,按照人艺惯例,编剧要给演员朗读剧本,听取意见回答问题,最后再由演员提出对角色的申请。读完全剧,排练场一下沸腾了,不少演员主动请缨,有的甚至当场写出了书面申请。最初,夏淳给《天下第一楼》分配角色的时候,名单里并没有杨立新。听完剧本之后,杨立新来了劲儿,“实在是出好戏啊”。杨立新当即就给夏淳导演写了条子:我会唱些许的京剧,还能唱几口“反串”,我生长在北京的南城——前门外,父亲虽然不是烤鸭子的,却也干的是“勤行”,对于这个行业里的人和事,我多少有些接触。后来,他得偿所愿领到了大少爷的B角。

  夏淳在《天下第一楼》中大胆起用了一批中青年演员,除了杨立新,还有岳秀清、吴刚、冯远征,这些人日后也逐渐成长为人艺的中坚力量。二十四年间,这部戏累计上演六百多场,成为人艺继《茶馆》后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

  【戏外】

  于是之:感谢剧作家给演员们饭吃

  《红白喜事》曾是被毙的剧本

  1989年,何冀平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她向人艺请辞,去香港全家团聚。在后来的回忆文章里,她描述了辞职的场景:我流着泪向于是之老师递交了辞职信,于是之老师也流着眼泪在我的报告上签了名。与此同时,何冀平得到了另一份特殊的聘书——院外特邀编剧。1991年北京人艺到香港演出《天下第一楼》,恰巧导演徐克前来看戏,慧眼相中了“戏剧才女”何冀平,这才有了后来的电影《新龙门客栈》。

  北京人艺除了拥有自己强大的剧本创作团队外,像何冀平这样的院外编剧有很多。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北京大爷》《红白喜事》《窝头会馆》《鸟人》……这些出自院外编剧之手的剧本,人艺会少了多少台令人过目难忘的好戏。

  1983年,孟冰还是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的一名编剧,由他挑梁创作的剧本《红白喜事》在团里被毙,不服气的他恳请领导帮忙让“心目中的专家”北京人艺的夏淳、于是之看看剧本。夏淳听孟冰读完剧本后精神一振,次日便亲自向剧院提出了排演申请。1984年,《红白喜事》的庆功宴上,于是之、朱旭、林连昆等人给孟冰敬酒。“我们给您敬酒,是为了让您想着我们,您是剧作家,您记着给我们这些当演员的写戏,给我们口饭吃”,于是之的一番话让孟冰感慨,“这样的大艺术家会这样尊重写剧本的人”。对剧本和剧作家的尊重与爱护,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作家加入北京人艺的剧本创作队伍。

  保持“文学剧院”的传统

  2010年1月,北京人艺授予万方、中杰英、王俭、叶广芩、过士行、刘恒、孟冰、苏叔阳、邹静之、何冀平十位剧作家第一批“北京人艺荣誉编剧”称号,为每个人颁发了“北京人艺荣誉编剧”证书。聘任仪式上,北京人艺现任院长张和平说:“剧之本乃院之本,剧院与剧作家的关系是水和鱼,是手心和手背……剧作家是一出剧目的缔造者,更是一个剧院的中流砥柱。”

  除了院外编剧的剧作,深厚的文学底蕴也是北京人艺的一大创作法宝,更是人艺这块金字招牌得以保持活力的内在动力。早在北京人艺建院之初的黄金时代,曾因大量搬演郭沫若、老舍、曹禺的剧本而得名“郭老曹剧院”,《茶馆》《雷雨》《蔡文姬》等剧亦成为北京人艺日后得以安身立命的奠基石,常年上演,历久弥新。“这个剧院始终保持着文学剧院的一种传统,它所有的动力都由剧本开始”,人艺副院长、著名演员濮存昕如是说。

  如今,以《天下第一楼》为代表的人艺“新经典”,早已被纳入保留剧目的名录,滋养着年轻一代的观众。何冀平、孟冰、万方等一批“用笔支撑剧院的人”也继承着“郭老曹”这些前辈的精神传统,续写着剧作家与北京人艺的鱼水情深。

  受访者 何冀平、杨立新、岳秀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