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京报专栏
下一篇

奶奶的围裙

2012年06月1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田野笔记

  近两年,先后去了云南好几回。无论是在污染得厉害的滇池边,还是在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几乎所有景点都有围腰子兜售。虽然是大路货,这些围腰子形制精巧,色彩斑斓,颇具民族风味、地方特色。即使不真正地用来围在腰上下厨房,遮挡油烟,挂在客厅等显眼处,也不会得罪观众。当然,摊主都会强调这是手工艺品,是地道的土产。偶尔,真的还有穿着民族服饰的女摊主飞针走线现场制作。但是,我基本没有对这些美观的围腰子动心过。

  □岳永逸(民俗学者)

  记忆中最熟悉的围腰子,是过世二十多年的奶奶的围腰子。那是一块普通的蓝布质地的围腰子,约一米见方,上端系有一根布带,洗得已经发白。在老家,围腰子既是经常做饭的家庭主妇要拴戴的,也是年迈的老太太常有的装束。尤其是在冬天,穿上衣服后再拴上围腰,防寒保暖,也遮挡烤柴火时的灰烬。对儿时的我而言,冬日奶奶的围腰子更有着别样魅力,因为拴着围腰子的奶奶会“吃酒”(婚丧时的宴请)。如同别的老太太一样,奶奶会用围腰子兜着好吃的“干货”(油炸的各种面果)给孙子孙女带回家。一般而言,村民们是十分熟悉谁家有小孩的。这样,同坐一桌的人会主动地把那些干货往有小孩的人的围腰子中倒,一边倒还一边说,“给您家小孩子带回去。”尽管我们平常不太喜欢唠叨的奶奶,可一旦遇到有酒席而自己被父母不准前往的日子,小脚的奶奶双手提着围腰子,颤颤巍巍地出现在家门口时,小伙伴们眼里一般都会散发出渴望而贪婪的光芒。

  过去,在不同的地方,围腰子有着不同的名字,拦腰、栏围、围裙、围身布等等。它的长短形制根据穿戴人的不同、用途的不同而变。在温州,常见的围腰子是将青、白两色的棉纱,用绢机织成格子纹粗布,一般长约40厘米,宽约60厘米,再镶上一条宽约20厘米,长约两米的拦腰带。在川北,家庭妇女用的围腰子主要是在做饭、农闲时搓麻线、做针线活等场合使用,围腰子的宽有两尺五左右,上部到肚脐眼,下部至膝盖。与家用围腰子的形制有异,杀猪匠、篾匠、厨子等匠人的围腰子则多有假领,即在脖子上增加了带子系在脖子的后边,有的还在围腰子的右下侧做有明兜。

  如今,在都市,做饭常常是上班族女性偶然为之的事情,家用围腰子也就尽可能向美观饰物转型。与此同时,大小饭店厨师的围腰子的形制也就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为了显得干净卫生,无论长短,多用白布。但是,厨师又经常被老板隐藏在“闲人免进”的后厨。与奶奶的粗布深色围腰子相较,这种都市中的“白色的隔膜”反而更让人觉得人情的淡漠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