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早上8点,方方骑着自行车来到刘家窑地铁站,将车存好,步履匆匆走进地铁站,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地铁5号线建成通车、南三环刘家窑桥改造完工,以及蒲黄榆快速路通车,刘家窑成为连接南二环、南三环、南四环的重要通道,也成为无数像方方这样的上班族换乘的驿站——那处曾经闻名北京的窑口,已永远掩没在今天的城市交通要冲之下。
掩没的窑口,仅存的铁匠
“刘家窑”之名,民国其间已有其称。据说此处窑厂由一刘氏窑主创办于清光绪年间,因所烧制的瓦盆质地细腻,样式精美而远近闻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窑厂的关闭,周边陆续建起一些居民生活区。直到1988年,南三环建设工程中,在刘家窑旧址上建起了那座承袭了窑厂名称的大型立交桥。
其实,在此之前,刘家窑一带的窑口已经全部消失。北京市市政工程局原副总工程师孔庆普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这一带还有不少当年遗留下来的窑坑,他和同事们用挖来的海泥一一填平,最后几个种满芦苇的池塘也用从城里运来的城墙土填埋了。
不过,在去年刘家窑桥改造工程完工之前,这里还被不少司机们称为南三环的“窑口”。“早上不到7点就开始堵,要等好几个灯才能过去。”家住刘家窑桥南的刘子菲以前常常在刘家窑的红灯下“抓狂”,早高峰时,公交车扎堆、私家车乱插、行人熙攘,“拥堵最厉害的时候,从西边来的车能排队到西南三环。现在好多了,改造完后,断头路没了,车就快多了”。
刘家窑东侧的东铁匠营,在明清时期曾是北京最大的一处铁匠制铁集散地。民国时期,随着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匠营不再打造兵刃、不再为军队服务而演变为村落。如今,想在东铁匠营一带找一处打铁的场所,十分不易。随着城市的建设和改造,这种需要较大场地的门店都已纷纷迁往郊区。
夏日的午后,顺八条附近,“路祥黑白铁”的院里院外,两个年轻人忙活着,一块块白色铁皮在阳光下异常耀眼,在周围小店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突出。“现在的黑白铁,一般都是给饭店、食堂后厨安装排烟管道,还有地下室排风送风之类的,手工活,干不了太高端的。”铁匠刘师傅觉得,铁匠这活跟以前一样,大都是外地人或者农村人来干,“城里人,谁愿意学这个”。现在,城里的铁铺越来越少,三环边的刘师傅凭着“地理优势”,还维持着尚且不错的生意。
“横七顺八”六十年
三环路的变化日新月异,然而在刘家窑桥南侧这一带,时间似乎总是走得慢一点儿,炎炎烈日被壮硕的杨树和槐树遮挡得严严实实。世纪星家园一角,十几位老人分成两桌打牌下棋,栏杆外三环路上的车水马龙似乎与他们毫不相干。
横一条小区宋庄路第一社区紧邻三环路,是这一带典型的老旧小区,深红色的墙体外立面粉刷一新。80多岁的冯大爷坐在树阴下指着小区说,这里曾经共有长城家具公司、二轻局等十多个产权单位,“现在很多单位都没有了”。
冯大爷1980年搬到这里来居住,他觉得直到现在,小区基本没什么变化,“要说不同,就是住在这里的人年纪越来越大了。这个在当时算是很不错的小区显得越来越旧,与旁边新建的小区也越来越不协调”。冯大爷记得,三环路北侧的方庄社区建设的时候,好多邻居遛弯出去,看着方庄那片高楼,觉得特别高档,全都是十几二十多层的“三岔楼”。“当时好多有钱人、演员都住在那里。”不过,20多年后,方庄的风光也一去不返了。
冯大爷居住的横一条,位于“横七顺八”的最东侧。“横七顺八”是几条街道的简称,但在地图上,却找不到完整的15条街巷。
孔庆普回忆,1951年,刘家窑、东铁匠营一带要建立“东南郊易燃区”,将木器商店、木材厂等都集中到这里来,于是,就在易燃区的地面上规划了横七顺八一共15条路名。“东郊易燃区还没有建好,1954年公私合营就开始了,一些企业合并了,易燃区木材厂的面积自然就缩小了,剩下了好多地方。”空余的土地建了民房,把城市贫民主要是做小买卖、开小作坊的人迁到那里,原本规划中的“易燃区”成了手工业区。没有修建完成的街道还按之前的规划命名,“但没修那么多,厂子一合并,里面的好几条规划道路都取消了”。
规划起名时,最初的命名是“横七竖八”,但是大家觉得不太好听,最后确定叫做“横七顺八”。这一由来,今天在这一带已经极少为人所知。
低端业态面临改造升级
“横七顺八”在最近一段的名气,与“升级”、“改造”紧密相关。由于老旧小区众多,产权单位复杂,外来人口众多,低端商业业态大量存在,政府已确定将这一地区的改造列入重点计划。
6月11日下午3点,顺四条西段的路面上已经走不开小汽车了。老菜市场拆掉盖大楼,商户们纷纷搬到道路两侧,卖菜卖水果的、卖小百货的、准备着晚上大排档的,熙熙攘攘。
类似的小店、排档和路边摊,在“横七顺八”随处可见,尤其在横一条和顺四条这样的繁华地带,一个挨着一个。60年前,一大批城市贫民迁到这里;60年后,这里依然是小买卖聚集的地方。
附近新建的商品房小区也不少,但小区内外环境差别太大让不少业主很有怨言。小区里,绿树成阴、干净整洁,而小区外面,到了深夜也常常噪音不断。“一到夏天,就常常听见或者看见在排档上喝酒摔酒瓶子的。”居住在政怡家园的刘先生说,“交通高峰时段,黑车、小蹦蹦、私家车,全都乱挤,要是带着孩子在路上走,真得当心。”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这里成规模的平房区已经所存不多。在新建小区之外的空隙中,通常会有一条窄窄的巷子或一座小小的院落,里面居住着十几甚至几十户人家,大多都是在这一带做生意的小商户。由于租户太多,原本的平房常会加盖,院子显得更加逼仄。
东铁匠营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横七顺八”地块分散,发展程度不一,区域内新旧交错,在蒲黄榆快速路建设过程中,涉及“横七顺八”的部分区域已经进行了拆迁。今年,还将对横一条北边和顺四条地区进行道路整治,治理占道经营、翻修道路、拆除部分平房,解决居民的出行难问题。此外,平房区的改造也在此次整治计划中。
在40岁的北京人宋文眼里,这一带像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生活方便、房价低。他最喜欢的,是这里路边的槐树,一棵挨着一棵,到了夏天,走过一条街,也不会晒到太阳。宋文小时候,这一带道路两边的小店还很少,他记忆中的为数不多的小吃店,“东西都特别好吃。卖冰棍的老太太,守着个放冰棍的箱子,手里攥着几张零钱”。宋文感觉,这些年,这一带一直变化不大,“当然,也有不同。外地人多了,小商贩多了,环境卫生没以前好了”。
每天早上,宋文驾车一路开到宋庄路,然后转上南三环,去位于国贸的公司上班。下班回家之前,接上媳妇,在楼下的菜市场买点菜。夏天晚上的排档虽多,但是肠胃不太好的宋文已经害怕了吃排档,“去年,吃了两次就拉了两次肚子,今年不敢吃了”。不过,一到晚上,这里的大排档依然生意兴隆。经营者们并不太关注脚下的土地将要发生的变化:棚户区的改造即将开启;顺八条南边的宋家庄家园已经拔地而起;地铁五号线开通后,一个大型交通枢纽也正在建设之中。
■ 专家观点
城南可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马仲良,北京市决策研究基地专家,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研究员
刘家窑、东铁匠营一带,还普遍存在低端商业业态、老旧小区等情况,这一地区的商业业态调整,应该提升水平和档次。现在城南比城北发展滞后。后发展的区域有个规律,可以是跨越式发展,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可以跳到前面去。这是发展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原理。城南的发展不能沿着原来的路子走,要跨越到前面去。
这就需要决策者有个大的思路,需要政府有超前的眼光,建设高端的教育、卫生、文化消费等设施,不要仅仅考虑眼前的消费水平,更要从城南发展战略的高度去思考。比如,引进重点学校的分校、重点医院的分院、重点文化设施的分支机构,吸引各方面的人才。住房的建设,也要考虑高端人群的入住,不能仅仅考虑低收入人群。
目前城南地区存在的低端商业设施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这种社区化的服务设施仍然需要。同时,也要建设服务于全市范围的、大型的高端服务设施。大型的现代化的设施和便捷、便宜的社区服务互相交叉,和谐共存,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共同为城南战略发展服务。
关于城南发展,一直都存在两种思路,其中一个就是我上面提到的,要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另一个思路是要照顾眼前的状况,沿着传统的发展道路走。这两种思路有争论。
我们要看到,只有跨越式发展、高层次建设,才能吸引高端人才,改变滞后的发展状况。亚运村、奥运村都是跨越式发展的成功案例。经过跨越式的发展,现在那里好的设施不少,高端人群纷纷进驻,整个环境也大大改善。另外,原来住在那里的老居民也还在那里居住,老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水平也在改变。还有一个案例,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建设了很多五星酒店,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建这么多大酒店太超前了。但是过了几年再一看,五星级酒店已经不够住了。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有超前的、世界城市的发展眼光。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荟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