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京报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明信片化”的外滩

2012年06月1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流行密码

  空间也是构成市民性格的一部分,舒展与优雅的空间或逼仄与伧俗的空间,将塑造出不同的市民性格。被机器所堆满,被商品所壅塞的城市躯体,需要更加宽阔和自由的空间,来容纳心灵和精神。

  □基甫(文化批评家)

  童年时曾在一张书签上见到过上海外滩。那是一张大约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滩照片, 上面可以看到沙逊大厦和外滩的道路,道路两旁是茂密的法国梧桐树,路中间有一条似乎是用绿化盆景隔离的林阴道。路面上有几辆汽车,还有几位年轻的男女在马路上穿行,步态悠闲从容。这是一张有趣的照片,它将江水、江面航船、岸景、街道、建筑群及行人等丰富的景观元素融为一体,东方大都市的无限魅力可见一斑。对于一位偏远内地的幼童来说,这一切无异于一个神奇的童话。

  自上海开埠以来,黄浦江外滩一带一直是它的心脏部位。百余年来,外滩的变化也是上海城市空间变化的表征。上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看到真实的外滩时,景象就已大为不同。树木少了,车却多了。但那时,它依然还是本地市民的重要休闲场所。外滩与城市日常生活仍然融为一体。而到了近几年,外滩却几成畏途。真正的外滩部分成了被栅栏隔离的机动车道,道路被车辆所占据。游人只能通过几处地下通道抵达江边,然后挤在窄长的江堤平台上,密匝匝地翘首眺望对岸新起的高楼群。倘若回望老外滩的西式建筑群,则往往被过多的广告牌遮挡了视线。那些经典建筑的优美细部,却难以察觉。观光客匆匆赶来,向这里投下匆匆一瞥,又匆匆离开。

  外滩作为地标,依然是游览上海必不可少的景点。但它更多地成了仅供观光客匆匆浏览的一张景观“明信片”,割裂了上海城市核心地带的空间完整性。当人流从南京路、延安路、金陵路涌向外滩时,外滩的道路却形成了一种阻碍。景观与人群相隔绝,一种缺乏亲和力的景观,把市民与城市空间隔离,本地市民也被“观光客化”了。城市景观不应成为从城市生活空间中剥离出来的单纯的观看对象,而应该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日常活动和享受的空间。景观的主体是人,是拥有这一空间主权的市民。

  外滩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城市道路的交通问题,而是直接指涉都市空间精神。如果说,黄浦江外滩一带是上海城市的心脏,那么,外滩道路就是这个城市心脏的冠状动脉,它的硬化和壅堵,也会对城市文化精神造成影响。一个市民无法闲庭信步的外滩,毕竟无益于自由和开阔的心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