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生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生活
上一篇

盐和有趣

2012年06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世间的盐》
作者:高军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年5月
定价:32.00元

  【生活笔记】

  □书评人 贾行家

  高军在《世间的盐》中,施施然地讲一些平常的人和事,世俗的喜怒哀乐怎么照进来就怎么说出去——这种感受对读惯了中国旧书的读者会特别熟悉:晚来天欲雪,拿一本笔记,谁都知道的,比方说《阅微草堂》吧,随手翻开读几页,或是寻常况味,或是有点儿离奇惊悚,写的人自如,读的人也松弛,翻几页,睡眠的边际就模糊了。

  如果用语文上的定义,这算是一种散文化的故事。贴着人物来写,写市井人物,写家长里短,写鸡毛蒜皮,写亲历历史,写名人孔雀开屏的背面。这种情致,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有位严肃作家分析中国的笔记传统说,它的世俗内核和随意形式,把原本应该尖锐、应该深入、应该痛切的东西消解了,换回来一些轻快、零敲碎打的小道理、小感悟,不算是文学的“拳头产品”。我对中国文学的看法更悲观一点儿,觉得有一类作家和作品几乎在(至少是现在的)中国无法出现,起码可以放其他更柔韧的书先出来,风太大,就让草先长出来。世俗未必是中国文学的黑洞,也可能是个起点。再说,文学是艺术的小子目,让人产生痛切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查查工资卡,房贷还要交三十年,届时产权到期还剩三十年,掰几个手指的工夫就痛切了。

  我有个偏见,画家要是愿意写点儿什么,会写得很好。他们有天才或有训练出来的敏感,能捕捉最有表现力的颜色和线条。高军的本来面目是位画家,笔下就常有这种捕捉:写火灾,“被烧得失去重量的物质在半空中飘来飘去”,写鬼火,“人一跑起来,磷火随着手舞足蹈”,不是一吟双泪流的炼字苦作,感染力却极佳。他八成是位国画家,因为看似松散随意的结构是写意的,先密密地铺排了场景,突然笔下一弯,人物出来了,随即又不知道转向什么旧事,再一弯,又接上了,有个好比喻形容这种写法:像条溪水,遇到每块石头都要抚摸一番。

  十五六万字、四五十个篇目,无非是记人和记事,我最喜欢的是前一半写人的,后一半中用画家的法眼笑嘻嘻地写美术界的事儿,也很独到。

  能写这些,先要有好性情,不狷介,不孤愤,不功利,不猥琐,中年男人特别是中国的,不容易。总要带着一种同情和天真,能平心静气地发现那些人身上和身后的一些悲凉,然而又不能说透,只好微微一笑。还得有好经验,作者自述的履历杂七杂八,放在过去要累死政审干部,走过很多地方的桥,偷吃过很多地方的鸡,细细看过很多地方的女人,然后,随便找个人,抹抹嘴,眨巴眨巴眼,拍拍巴掌,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听众要是自己也有一些好经验来彼此映照,很多复杂的感受就出来了,笑过之后会沉默一阵。高军的文字,我的印象,用画来比喻,他的用色偏浓,布局偏满,然而这只是我个人之见,真要三句里抽去一句,该说的话留一半,对多数读者来说并不友好,或许失之于摆姿态。像这样活泼泼的,酒酣耳热的,本来就挺好。

  说一句题外话,我虽然理解腰封不得已的用途,仍然痛恨腰封,就拿腰封上这句话“大器晚成的美文大师”来说,美文和大师都是摆姿态的词,已经楼盘术语一样用烂了,不便于再拿来赞扬人。大器晚成——人家是画家,兴之所至写点儿东西,怎么只有出本字儿书才算“成器”呢?如果让我把这篇书评缩成一句话,那就是:“读去吧,没腰封那么血丝呼啦,比腰封形容得好看。”

  封面上那句旁边很好“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想生活能有趣些”,“有趣”这个概念被介绍进我们的生活至少十几年了,渐渐的,以有趣为目标的人多起来了,有趣的书多起来了,世上变得好起来了。

  盐,很重要。有趣,很重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