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新高中规划·校园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2:新高中规划·校园
下一篇

考查学生的方式不应仅有考试

2012年06月24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北京新东方外国语学校的音乐社团在排练。
同学们自创的菜谱,更加贴近年轻人喜好。
学校的爱心社正在发布招募启事,聚集热心公益的同学。

  高中将是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在这里你会发现生活呈现出更丰富多彩的一面,它不再仅仅是考卷上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分数,而是一场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寻找未来发展目标的探索之旅。在这三年的旅途中,社团、比赛、活动都是你了解自我的途径,从中你会发现自己的潜力与不足,会结交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会看到书本与考卷之外的社会与人生。

  社团

  加入通讯社真正体验记者

  今年7月26日-8月6日,高一学生杨妍菲和王纯政将作为小记者赴伦敦亲身体验奥运的激情,他们俩都是学校通讯社的成员。对杨妍菲而言,这并不是她第一次接触世界性的重大赛事。在2011年10月,她就已经在中国网球公开赛赛场体验过了作为学生记者的苦和乐:在6天的中国比赛中,她不但经历英、法双语采访的考验,学会了如何提问才能引发被采访者的共鸣,也亲身体会到了传媒行业的艰辛和困难。

  “当时,学校要在高一年级选两个学生跟随北青报记者去中网现场采访,20个同学报名竞争,我很幸运成为入选者”,杨妍菲说,真是这次中网的采访经历让她开始真正走近记者这个职业。

  中网采访第一天,杨妍菲很郁闷,因为在这一天她以“零业绩”结束。吸取教训的杨妍菲在此后的日子里每天都在采访前做好大量功课。除了采访到了沃兹尼亚奇等知名球员,而最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是逮住机会,采访到法国球员巴托利的“幸运”。因为巴托利很少接受采访,据说是因为她不爱讲英文,曾在初中学过两年法语的杨妍菲特意用法语准备了几个问题。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句在作文经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次终于在现实中上演。杨妍菲去看选手练球,突然发现因为VIP球场有活动安排,巴托利正在普通球场与父亲练球。杨妍菲意识到这是个现场采访的好机会,她走过去用英文打招呼,说明自己的来意,看见对方反应冷淡,巴托利已经往前走了近100米,杨妍菲的心开始一点一点往下沉,不甘心就此放弃的杨妍菲决定再赌一把——抛出早就准备好的法语问题,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生了,或许是没想到这个中学生记者居然还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已走远的巴托利又被父亲叫了回来,让她跟杨妍菲聊一聊。

  有了中网的“触电”,在随后10月份的国际教育展报道中,杨妍菲已经驾轻就熟了,“我知道如何用适当的措辞向参展院校的校长、使馆官员提问,如何获取学生最关注的信息。”

  随着对记者职业越来越多的了解和体验,杨妍菲说,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她会选择偏向传媒行业,但不会局限于记者,她希望能找到自己兴趣、爱好相契合的最佳结合点。

  和杨妍菲不同,王纯政加入通讯社的理由有点让人出乎意料,“想进别的社团相对容易,而通讯社需要竞选,更具有挑战性。”

  王纯政是个很个性的男孩,绝不符合通常定义下的乖学生,他会坦然告诉你,自己来北京新东方外国语学校之前上过一次高一,但“那一年差不多荒废了,都在玩游戏、打电竞、跳街舞”,他也不怕承认自己在新高一的第一学期其实也没找着北,“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

  但在新高一的下学期,王纯政一下变得忙碌起来,他从通讯社的磨练中收获自信,从商业模拟赛中的失败品尝到自负的后果,从街舞中享受最畅快释放与成功的喜悦。

  王纯政说,这一转变更多来自于好朋友陈格雷的影响,“看到他为梦想奋斗,觉得自己也应该干点什么。”通过选举进入通讯社是他的尝试之一,“以前对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不确定,跟陌生人或者在公共场合说话我都会脸红得说不出话来。” 王纯政觉得,加入通讯社对自己最大的帮助是改掉了怯场的毛病,而即将到来的伦敦奥运会采访历练会让他更加自信。

  与通讯社的经历相比,身兼街舞社高一部部长和高一文艺部部长的王纯政更想“说说我们街舞社吧”,对他而言,加入通讯社更多像是一次自我挑战,而街舞则是他内心最纯粹的爱好。王纯政喜欢与别人斗舞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他也参加许多街舞比赛,最好成绩是全国中学生街舞比赛前16强,“拿了5000元奖金,第一次能自己挣到钱吃饭,感觉真棒。”

  王纯政未来的梦想也和文艺相关,“想学表演,我喜欢当演员。”

  【老师点评】

  通讯社的孩子学会独立规划未来

  作为学校建立的第一个社团,通讯社的同学们经历了中国网球公开赛、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现场报道的洗礼,也现场采访了俞敏洪、David Diebold、鸠山由纪夫等各界社会名流。接下来更是要到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一展自己的风采。从不知道如何做三人一组的采访到现在团队配合很默契,从很不愿意通宵写稿到现在主动交稿,从只会表达自己浅显的看法到和大家分享对于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去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从不知道要读什么专业到立志做一个传媒人。通讯社的孩子们学会了用心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笔去和大家分享世界,更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开始独立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活动

  商业挑战赛帮助触及社会一角

  因为家庭都经商,四个高一学生组成了商业协会。成员之一的陈格雷笑称,“我们坚持的是精英原则。”而正是这个有点迷你型的商业协会让进入高中还不到一年的他们在磨炼商业头脑之时,也开始接触社会真实的面貌。

  别看协会只有四个人,干的事可真不少。从职业体验日到创新商业挑战赛再到企业实习,一步步推进,有条不紊。陈格雷说,他们办的这些活动其实都有内在逻辑关系,“是层层递进式的。职业日主要是普及知识,我们是与公益组织合作,请来行业的知名人士做嘉宾让学生消除对某些职业的误区,比如律师并不是天天都在打官司,他可能做的是IPO(首次公开募股)。创新商业挑战赛则是让同学们有实战演练的机会,而在其中表现出色的则会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企业实习’。”

  其中,商业挑战赛环节让四个组织者和参赛选手都印象深刻,虽然只是一次比赛,但从撰写商业计划书、到举办风投大会吸引投资、再到市区各商业圈的销售实战,每个环节都不含糊。“10支队伍参赛,只有1支队伍亏本,最好的一队用100元的本金赚了800元左右”。

  当然,给人带来最多震撼的往往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我们一组最惨”,管振博笑着回忆他们那一组的经历。作为主办方成员之一,管振博的角色是监督销售小组的现场售卖,在这一组,他和参赛队员一起受到了来自城管、物业、保安的三道阻挠。

  “我们的销售地点是五道口附近的商圈。一开始挑了地铁口附近的小花园,刚把海报贴好,城管就来了,与第一个城管成功交涉之后本以为可以安心卖东西了,没想到第二拨城管很快又来了。”在游击战略失败之后,这一组只得收拾东西转战旁边的小区,很快在小区物业那里又碰了个钉子,“小组中有同学就住这个小区,本以为与物业关系不错,应该问题不大,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回来了。” 好在物业并不经常在外巡视,管振博和同学们在小区找了居民休息的凉亭兜售,还没来得及品味赚到第一桶金——50块钱的兴奋,他们的售卖又引来小区保安的注意。几番“斗争”无果之后,管振博和同学只好继续发扬“游击战”精神,把小摊搬至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里。

  “刚开始大家都有点羞涩,放不开,不好意思大声吆喝,到最后快结束时一看剩下的货还有那么多就都豁出去了,弹吉他的弹吉他,唱歌的唱歌。”管振博说,因为卖的都是80、90后一代喜欢的小玩意儿,卖得还不错,可一算账还是亏了,因为“在小区兜售时,孩子们把我们卖的玩具捣鼓坏了又不要了,有的卖3块的东西,小孩给了1块,跑了。”

  与管振博相比,还有一个小组的经历更为“惊险”。这一小组的同学在西单地下通道售卖,很快赚到900元的喜悦让他们没有在意突然“被拍照”意味着什么,“很快城管就来了,我们被带到了城管车里,其中一个同学还和他们理论了很久,最后还是学校老师过来帮忙解决了问题,把我们带回了学校。”

  听说其他组遭遇的陈格雷笑称,他们的战略有点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先向城管推销,明知他们不会买我们的东西,只是让他们提前知道我们是学生、正在进行商业挑战赛的销售实战,有些和善的就不会再为难我们了。”

  虽然遭遇了诸多困难,但四人小组和参赛队员都从中发现了各自在实际商业操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也看到书本之外真实社会的一角。

  【老师点评】

  用收入资助贫困学生很难得

  “左脑天堂、右脑地狱”,这是学校商业社团的slogan,代表着商业社团鼓励学生们更加理性地理解商业事件。学生商业社团从开始上基础的商业课程到自组筹划比赛,从最开始的计划书的评核到风投大会的举办,再到实地的“一日经商”,再到暑假参与各大型机构的实习,商业社团的四人组合面临过同学的质疑、走上街头面对过不同的社会事件,但同学们都坚持下来了,而且在坚持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行动方案,最终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更难能可贵的是,同学们又把自己的收入用到了资助贫困小学生。从商业到慈善,同学们用坚持、果敢以及自己的爱心在诠释着作为新时代主人翁的责任与气质。

  竞赛

  DI比赛跳出思维的框

  前不久,王雪圻、徐鹤嘉、方浩然和另外3个同学参加一场好玩又极具挑战的比赛——DI。

  对很多人来说,DI或许还是个完全陌生的概念。DI是头脑创新思维竞赛简称,是英文DESTINATION IMAGINATION的缩写,原意是“目的地想象”。这是一项国际性的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活动,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学生常被诟病的缺点之一就是缺乏创新能力,而王雪圻、徐鹤嘉他们的六人组则从市赛、国赛、亚洲赛再到全球赛,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在全球60多只代表队中荣获第九名、亚洲区第二的好成绩。

  DI选题的类型会提前公布,参赛小组可以自行选择,王雪圻他们选择的即兴表演题与新闻有关。按照比赛规则,他们要在最近一周发生的全球大新闻中抽取一条,再在小新闻中抽一条,然后在4分钟的头脑风暴中设想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增加挑战性和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在4分钟后还会有一个1分钟的“Oh,My God”环节,原先给定的新闻设定中会有某一因素被改变,学生需要重新调整逻辑关系然后顺畅演绎。

  “比赛级别越高,我们准备的时间反而越短”,在这个六人小组中,除了方浩然是高一学生,其他同学都已经读高二,面临出国考试准备的诸多压力,AP、SAT、托福、会考,哪一样都是能够轻松应付的,因此同学们只能在比赛前挤出有限的时间准备,而DI的目的设计也给了六人组的“临阵磨枪”的可能, 因为比赛考查的是创新思维能力,需要的是灵感和触发点,不是靠做题、背诵能准备的。

  于是乎,成员们采用了最简单最实用的方式,每个人没事时就找最近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天马行空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尽力跳出传统思维的条条框框。6人小组的成员甚至有点得意地表示,最后在美国田纳西参加全球赛,直至比赛当天上午他们才全部准备完,没想到结果出乎意料地好。

  不断磨砺的思维除了在比赛中能派上用场,显然在日常学习中也将日益显现出其潜在作用,“至少做数学题的时候,我们更能突破思维局限,想到常规之外的逻辑关系”。除此之外,6人小组也会不时怀念起在美国比赛时与其他国家团队结成的友好团队,每晚的Party还有那有趣的化装舞会。

  【老师点评】

  同学间的宽容协作让人感动

  看着学生们一路走来,为他们的成绩感到自豪,但更让人感动的是彼此间的协作、宽容与理解,以及为了一个目标,团队全心全意为之而奋斗的拼搏精神。经此一役,同学们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也会更加积极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学生案例均来自北京新东方外国语学校

  点评者: 徐艳伟,北京新东方外国语学校老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