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3:星期五周刊·写字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23:星期五周刊·写字板
上一篇

青春期的“饥饿游戏”

2012年06月2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拾荒时光】

  □谷峪(编剧)

  《饥饿游戏》中的女主角卡特妮丝为救小妹自愿成为贡品时芳龄十六,和《暮光之城》中的伊莎贝拉一样。不同的是后者不必在全国性的真人秀里想方设法为自己保命,前者参加“大逃杀”的生存几率却只有二十四分之一,这个概率令人想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高考,实际上《饥饿游戏》在“隐喻层面”还真的很像当代高中生的普遍生活状态,他们的两大日常主题分别是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以及如何博得他人的好感。

  如果把《饥饿游戏》和《暮光之城》中的幻想成分去掉,这两个故事将和《绯闻女孩》《橘子郡男孩》差不多,都是关于“谁和谁好了”“谁和谁掰了”“谁更红谁更不招人待见”等一系列的青春期问题。在经过哈利·波特熏陶的童年之后,这些比较现实性的故事也是对青少年们进入成人世界的培训。

  遗憾的是中国文化传统里很少直视青春期或者说青少年问题。《论语》中孔子在谈到自己的青葱岁月时只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直接跳过了20岁的弱冠之龄,让人无从猜测中国头号圣人的青春期是如何度过的。中国当代有限的“青春文学”除了郭敬明及其团队的日系残酷青春物语,就是杨红樱等儿童作家的《男生日记》《女生日记》。这也直接造成我国青少年们一拨又一拨地独自摸索成长道路,“辅助教材”似乎只有《十六岁的花季》这样十几年前的青春校园剧。

  但是否我们就不能生产《饥饿游戏》这样现代性的娱乐作品?追本溯源,《饥饿游戏》也并非“大逃杀版暮光之城”,它的灵感来自希腊神话中著名的英雄忒修斯斩除牛头怪米诺陶洛斯的传说。故事发生在克里特岛文明主宰希腊的时代,那时雅典人每年都要进贡七个童男童女献给岛上迷宫中囚禁的牛头怪。在《饥饿游戏》小说中,作者把故事背景安排在未来被毁灭的美洲,英雄忒修斯换成女主角卡特妮丝,牛头怪升级成政府、媒体及乌合大众的合谋。其本质与古罗马角斗士故事无异。

  而“童男童女打怪”这个模式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屡次出现。早在公元前210年左右,秦始皇就曾派遣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赴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寻长生不老药。“三千”这个数字肯定是夸张了,但童男童女一定有,并且围绕此次大航海有相当多的刺激故事,诸如秦始皇“梦与海神战”之后亲自登船射杀一巨型海怪,徐福之所以没再回来是去做了日本开国天皇等等。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船上那些无辜的“童男童女”身上(他们代表了中国日后无数出发海外探索未知世界的留学生),是否会诞生另一部《饥饿游戏》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