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事件】
一场爆发于网络的书评涉嫌抄袭事件,最终导致书评写作群体的自省,但需要自省的,或者远远不止是书评人而已。
书评圈最近很不太平。
事件起因,十分简单。一位叫李小丢的豆瓣网友在日记中感慨其书评为一位郭姓女书评人“抄袭”,随后,热心的豆瓣网友将其两年来的作品翻了个底朝天,网友指认其作品,包括书评、影评甚至球评,都有涉嫌抄袭的文字段落,条陈类比,蔚为大观。其抄袭出处,按网友考证,不外乎“百度文库、中国知网与豆瓣”。而这位作者评论的作品,更让人叹为观止,上至文史哲名家作品,下至言情宫斗穿越小说,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涉嫌抄袭之外,更为壮观的是,该书评人的作品,在全国数十家媒体刊发,并同时担任数家媒体的专栏作家。更有热心网友考证其作品一稿多投的“壮举”,从一稿两发至一稿五发,甚至有“中文核心期刊”,也在其列。事件爆发之后,部分书评人在微博上表态,呼吁书评公信,劝告书评人不再接受出版社赠书。
这一事件,给书评圈信誉造成的打击,绝不止一人,而是全局性的。大众媒体遍设书评版,其初衷是介绍新书、传播资讯,有立场地针对一些图书加以评论,将其优缺点介绍给读者。这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版块。从书评人的角度来说,要认真评论一本书,并非易事。作者费时费力阅读图书,晓其优缺点;深度的评论需要大量专业知识背景作为支撑。更为重要的是,评论者本身应有对图书的热忱,将写书评并获得发表视为乐趣,而非利益至上。分析书评撰写的这一背景,是要说明,书评这类文体相对于其他文章,周期短、付出多、受益小。无兴趣者,应当慎入。这是书评作者应有的自知与自律。认真从事文字事业的作者,对于抄袭,更应时刻提防,为蝇头小利,一朝之失,终身污秽。
有鉴于此,书评这一体裁,从始至终,应该是一种“兼差”,是为知识、为兴趣、为审美而读书作评。媒体与出版业,都不应当鼓励“全能型”书评人的批量涌现,往往这种无书不评的书评作者,其稿件大多只能是对付差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次事件,牵涉众多媒体,也凸显部分书评编辑,把关不严。原因可能不外乎以下几种:一,专业素养不够,对文章判别能力欠缺;二,用稿失察,没有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手段鉴别稿件是否抄袭,是否已刊发;三,与出版社关系过于紧密,甚或被出版社牵着鼻子走,不作甄别地发出版社通稿。以上所言,是需要部分媒体自律的。
此次事件,从书评作者到媒体,都应从律己开始,决不能无视豆瓣一些草根书评作者的愤慨。在我看来,一个书评作者的投机抄袭,还是小事,众多媒体失察,才是大事。肩担社会责任的媒体,不应该成为部分人追名逐利的跑马场。
□史远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