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评论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评论周刊
上一篇

温和,而坚定

——写在《评论周刊》200期

2012年07月0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我们一如既往,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教育与空气,关心交通和房价,关心民主与改革,关心我们应该关心的,关心我们能够关心的,为“公民读本”而竭尽全力,为“培养公民”而坚持不懈。

  2008年5月10日,一个清凉的周六早晨。《新京报·评论周刊》创刊。

  创刊之前,我们也曾自问:要办一份什么样的周刊?

  在创刊号中,我们提出的理念是“建设公民读本”——“在全民言说时代,我们力图搭建公民自由表达的平台,建设现代公民教育读本,在言说与阅读中,培育公民意识,营造现代公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为公民社会的成熟贡献智力。”

  基于“积极、稳健、有见地”的理念,怀揣着“观念推动世界,影响未来”的理想,和“自由言说,多元表达”的操作思路,《新京报·评论周刊》悄然问世。

  两天后,5月12日,汶川地震,震惊世界。

  5月17日,第二期《评论周刊》,我们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来审视地震,反思灾难,谈人的心灵,谈经济建设,谈公共政策,谈民族文化,谈人口发展,五个专家学者讨论“地震如何影响中国”。

  当年,被人称为“中国公民社会元年”。

  蓦然回首,四年已逝,《评论周刊》200期。

  200期,风雨兼程,甘苦自知。不敢言期期精彩,力透纸背,但能说期期尽力,问心无愧。

  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我们一如既往,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教育与空气,关心交通和房价,关心民主与改革,关心我们应该关心的,关心我们能够关心的,为“公民读本”竭尽全力,为“培养公民”而坚持不懈。

  文字之中,评论或许是最容易写的,因为经历并非人人皆有,评论却是人人可写;文字之中,评论或许也是最难写的,不仅因为自鸣易,共鸣难,更因为脱离事实、社会和时代的评论,注定将曲高和寡、门庭冷落。

  因此,每位公民的进步,推动着我们的评论和评论版,不断去改变、去丰富,由青涩而成熟,由稚嫩而茁壮。

  感谢那些一路同行者,有日复一日无悔支持的作者,也有先后在“同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的兄弟。因为你们,《评论周刊》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深叶茂,得以朝着“建设公民读本”的目标步步迈进。

  感谢读者的理解与支持,挑刺与包容,“公民读本”的书写,更需要读者的互动与激励,思考与践行。

  或许,不如有人想象得那么锋芒毕露,因为我们不敢忘记当初的诺言,温和,理性;

  或许,不如有人想象得那么一路高歌,但我们的目标从不动摇,坚定,执着。

  温和,而坚定。就这样,一直走下去,我们一起。

  新京报评论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