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评论周刊·访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评论周刊·访谈
上一篇  下一篇

“公民读本”开卷有益

2012年07月0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栾淑彬
新京报读者,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新闻处处长

  新京报:你一直很关注《新京报·评论周刊》吗?

  栾淑彬:2003年《新京报》创刊时,我就开始关注这份报纸,现在我家里还保存有当时的创刊号,之后,由于工作关系,更关注评论版。2008年《新京报·评论周刊》创刊时,感觉眼前一亮,以周刊的形式作评论,来关注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问题,在北京是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

  新京报:那你怎么评价《评论周刊》?

  栾淑彬:我认为《评论周刊》最大的特点是不戴“有色眼镜”,不持“设定观点”,在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在一些新闻热点问题上,让各种声音能够畅所欲言。

  新京报:如今《新京报·评论周刊》已200期了,你最关注的内容或栏目都有哪些?

  栾淑彬:作为人大工作者,我关注的是评论周刊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评论,记得去年在基层选举开始时,“观察”版刊发了如何进行选举的评论,对于公民参选人大代表很有指导意义。此外,还有“李庄案”的评论,关于预算法修改的访谈等,对于推动法治社会进程,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个母亲,我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尤其是教育方面的评论,比如关于“虎妈现象”的讨论,比如前不久六一儿童节时的“保卫童年”专题,特别是对作家刘继荣的采访,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报纸还在我的抽屉里放着。

  此外,在人文关怀方面,《新京报·评论周刊》也刊发了很多评论,记忆深刻的是对如何养老问题的分析,谈了日本的养老,美国的养老,让人看了豁然开朗。对于政府部门决策,都能起到专业性的参考作用。

  专栏方面,我喜欢看沈睿、陶东风等人的文章,给人新的启示。

  新京报:《新京报·评论周刊》的定位是“建设公民读本”,你认为《新京报·评论周刊》是否达到这一目标?

  栾淑彬:有个成语是开卷有益,我认为《评论周刊》很符合这个说法。为什么这么说?我以前也办过杂志,有一次和一位专家在一起交流时,他说办刊不仅是“可读”,更要“可用”。换句话说,不要奢望所有人都喜欢你的刊物,但一定要让真正喜欢的读者感到有价值,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对我来说,《评论周刊》既“可读”,更“可用”。

  我认为,好的评论,就应该是这样,清醒思考,而非牢骚,让人看到构建好的社会的希望。一味宣泄,没有价值,深入思考,才有意义。

  新京报:你认为媒体在构建公民社会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栾淑彬:我认为媒体应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并引导大家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且,在构建好的公共生活方面,告诉大家如何去有效地参与公共事务。但这种“告诉”,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提供观点,提供分析,让公民自己去认识,去感悟,去辨别,去选择,去行动。让公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