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上一篇

家长的“样子”

2012年07月0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校园故事

  吴非 杂文家

  20年前,一位学生来访,听到我的录音机正在放聂耳和冼星海的“民族之声”,遂请求复制一盘带回家给父亲,因为“父亲和叔叔一听到这些歌就热泪盈眶”。学期结束的家长会上,她的父亲特意找到我表示感谢,同时告诉我,上海沦陷期间,他们那些孩子是怎样偷听这些歌曲的。

  那位学生现在做了母亲,经常告诉我现在小学发生的事。很多事,学校做得不尽如人意,她认为作为家长,应当尽可能理解学校的难处和教师的不易,否则就很难沟通了。这所小学六一儿童节组织活动,班主任建议集体出游,提了三个地方让小学生和家长选择;大部分孩子不喜欢游乐场,选择了远郊一处台湾人开的农庄,领略了一番别样风情。

  孩子们跟着爸爸妈妈在那里玩得很开心,认识了许多蔬菜瓜果,做了游戏,中午吃了真正的农家菜,回来还念念不忘大灶的菜饭和红烧肉。可是事后有些家长发牢骚,认为“去农村活动每人一百元”是骗钱,怀疑班主任拿了回扣!我的学生说,价格是公道的,教师是清白的;某些家长太庸俗,如果这种话传开,对老师是严重的伤害,更可怕的,是儿童也有可能学会这种庸俗与无聊!

  一般而言,大多数家长是通情达理的。有些学生曾在作文中谈到,父母在外遇到种种不如意的现象,没有能力抵御抗衡,不得不作出妥协,内心也是痛苦的。但是为了让孩子对社会多一些信任,对他人多一分尊重,他们把这些痛苦藏在内心。按说学生的家庭教养水平取决于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可是例外过多。一些家长也是有文凭的,却几乎不具备教育子女的修养,现今的说法是“有文凭没文化”,学历高,文明素质并不高,缺乏对子女施以健康教育的能力。

  家庭有这样的“样子”,该生眼中也就没有了“学校”、“班级”和“同学”的概念,为所欲为,而学校来不及在短时间内改造一个人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可是走出学校后,不再有对少年的宽容,也未必有碍于人情的特例,他不可能强迫社会接受自己,于是处处碰壁,精神崩溃,酿成终生遗憾。

  如果家长能教会孩子宽容大度,让他们从小就向往正义,知道以仁爱之心待人,那才可能有世代相传的幸福。(3)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