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6:重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应急避难所能否开放?

2012年07月2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针对7·21暴雨导致不少市民在外被困,有网友提出既然有应急避难场所,再遇到类似暴雨的情况,是否可以开放这些应急避难场所,供难以回家的人员暂时休息。

  大多避难场所为应对地震设计

  据“北京市应急网”介绍,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网站显示,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已有33处,多为公园和绿地,分布于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石景山、门头沟、昌平。合计面积为510.24万平方米,可容纳159.6万人。

  “实际上大多应急避难场所主要为应对地震安置灾民所设计。”昨日,西城区万寿公园有关负责人说。

  该公园在2004年7月增建应急避险系统。当地震、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来临时,附近居民能在政府组织下,快速疏散安置到公园中,得到医疗、供电、物资等方面的基本救助。

  “所谓应急避难场所不是已建成很多应急房,等人来避险。”该负责人说,应急避难场所多选在公园和绿地,是因为这些地方有开阔的草坪或大树,地势相对平坦,便于快速、简捷地搭建帐篷供居民临时居住。万寿公园内有两处应急棚宿区,分别设在公园西南侧茶室前广场和后山舞场。

  该负责人表示,像7·21暴雨,对于城区大多居住楼房并没有太大影响,更多居民还是考虑能回家,至少是先找个避雨的地儿。城区也不像郊区,经常有山洪暴发、泥石流灾害需要转移安置大批居民。因此,这些年因暴雨来该公园应急避难的几乎没有。

  各区县已设定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除去这些应急避难场所,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各区县均已设定了辖区内部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根据市民政局的规定,社区应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学校、体育场馆、公园等资源,规划和设定转移安置应急避难场所,划定疏散转移路线。

  也就是说,遇到自然灾害及险情发生时,居民是可以在社区内找到避难场所的。如果被困在途中,也应可以在就近的社区找到适合的“避难所”。其中,既包含室外过渡安置场所,也包括暴雨袭来时适用的室内场所。

  居民怎样可以找到这些场所?针对此,近期北京市民政局制作了一份“电子地图”。比如,在地铁十号线惠新西街南口站,可作为应急避险场所的,包括国典华园几座楼的地下人防工程;北京樱花实验学校、对外经贸大学主办公楼、小关小学、金色摇篮幼儿园等十余处场所。

  根据市民政局近期数据,目前收录的室内避险场所已有2612个、室外避险场所4219个,涉及城六区6000多个居民小区。这些被列为应急避险场所的单位主要包括学校、医院、公园、社区活动场所,也包括一些宾馆等。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表示,应当鼓励公共场所在极端天气下开放设施。此外,商家也可以参与,比如在东京大地震时,日本的加油站、便利店等会主动开放厕所,提供饮用水等。但应在尊重民情的前提下进行,而不是制定硬性规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