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京报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京城酱与面

2012年07月31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吃了吗您呐

  北京人有吃酱的传统,就连清宫御膳都是四季离不开酱——春天吃的是“炒黄瓜酱”,夏天要有“炒豌豆酱”,立秋以后上“炒胡萝卜酱”,到了冬天讲究要吃“炒榛子酱”,这就是所谓“宫廷四大酱”。不过这些酱不是拌面条儿吃的,而是压桌小菜。

  □崔岱远(文化学者)

  老百姓家吃的自然没有宫里讲究。于是自己擀面、抻面,把酱炸透了再配上菜码儿拌面条儿吃,日久天长形成了一套习俗规矩,也就发展成了京城名吃炸酱面。

  炸酱用的可不只是黄酱,最好要加上些甜面酱。大豆酿的黄酱是醇香的,白面酿的甜面酱透着丝丝鲜甜,再放上五花三层的猪肉丁,荤素配合,不紧不慢地炸上半个多钟头,火候到家,再撒上喷香的葱花。用这样的酱拌面,吃起来甘腴肥浓,香溢齿颊。炸酱还可以有许多变化,比方说用炒鸡蛋代替肉炸出来的木樨酱,还有茄丁炸酱、黄瓜丁炸酱、胡萝卜酱等等,可谓各具特色。

  吃炸酱面能不能不配菜码儿?能,那还有个专用名称叫“光屁股面”。不过一般很少那么吃。配菜码儿是有讲究的,在什么季节就要吃什么季节出产的时令鲜蔬,这叫“顺四时”。早春刚过,香椿刚滋出嫩芽,香得浓郁而醇厚。切一点细细的鲜香椿末撒在碗里,整个房间都洋溢着清馨。稍过个把星期,火焰儿菠菜下来了,色深浓绿,素而不淡,焯得了放在炸酱面上,让人仿佛咀嚼到了春天。初夏时节,新摘的小萝卜切成丝,那份清爽的甜美是任何其他菜蔬所无法比拟的。而在中伏里,最经典的菜码当然是顶花带刺的黄瓜。很多人吃黄瓜并不切,而是端着碗炸酱面,举着根黄瓜,吃两口炸酱面,咬一口黄瓜,既便利又开胃。如果想换换口味,自己泡点绿豆芽,四季皆可。

  说到菜码儿,不由得让人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童谣:

  青豆嘴儿、香椿芽儿,

  焯韭菜切成段儿;芹菜末儿、莴笋片儿,

  狗牙蒜要掰两瓣儿;豆芽菜,去掉根儿,

  顶花带刺儿的黄瓜要切细丝儿;心里美,切几批儿,

  焯豇豆剁碎丁儿,小水萝卜带绿缨儿;

  辣椒麻油淋一点儿,芥末泼到辣鼻眼儿,

  炸酱面虽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码儿。

  吃上碗炸酱面,像是品味一段美妙的皮黄,疏朗活跃相成相济,滋润调和相得益彰,不仅是一顿舒坦的饭食,更是北京人过日子最起码的乐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