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京报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阅读书中的生命

2012年07月31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我的大学

  因为爱读书,想传递其中一切美妙的事,我才成为教师。这其实很难。你在山呼海啸、暮霭晴岚中有多少悠然心会,在市井人间、春夏秋冬中有多少相期偶遇,这是一回事,但你要把其中关于美、关于真实、关于情感的一切平稳地传达出来,并在每节课上保持真诚,那是另一回事。

  □黄晓丹(大学教师)

  一堂课讲得好不好,自己有感觉。颠来倒去讲不痛快的,是问题没想清楚;扯出一串实不相关的例证,是用幻想和偏见遮盖事实;一层层堆叠上去的抒情,是未曾成功唤出真实的情感记忆。其中的机巧,有些可以靠技术和经验解决,但是否获得一口仙子的气息,将生命吹送到纸片人的胸中,却只能出于机缘。

  我几乎知道在什么时候能获得这种机缘。当我拥有一个丰富生动的生活,而它又与我将要讲的课互相开放时,就会有真实的情感从生活流入课堂,又有清明的智慧从课堂流进生活。我真正困扰的是,要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什么样子,才能诠释所有这些美妙的文学。

  为了去上一节课,我需要做如下的事情:洗头、穿上漂亮裙子、吃一顿比平时更丰盛的早饭、看一看窗帘外的阳光。在上课的前一天,我需要去湖边暴走两小时,听听湖水的声音、和芦苇丛打个招呼、再去看看我的小黑狗朋友。上完本周最后一节课,我需要去喝个下午茶。

  但做小资并不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学阐释者。努力把现有的生活过好并不和另一种责任矛盾——那就是尽量去过更多的生活。去过远方的生活、去过古代人和未来人的生活、去见证浮士德博士和魔鬼的契约、去看看凡·高在暴戾中割掉的耳朵……所有这些阅读和想象构建出一个与现实经验完全不同又相互可证的世界,从而赋予我们的日常生活以深度。

  文学之所以允诺给我们一种展开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心灵生活的能力,是因为人类只有借此才能超越自己具体处境的局限,去想象他人的生活,去认识生命的各个侧面,理解人类共同体的处境。

  在所有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运行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它号召人们让更多的可能性在生命中展开。那不仅仅是说,我们允许哪些书进入自己的书房,也包括保留自己朝向厄运、朝向黑暗的可能。对于文学诠释者而言,是否拥有这样勇敢、开放、生机勃勃的生命,是一件不可造假的事。单凭虚构的激情和抄袭的智慧,永远不能在文本和读者间,实现生命力的传递。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