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京报专栏
下一篇

不作弊,可以吗

2012年08月03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我的大学

  同事去监考,带回七部因作弊没收的手机。我拿起各色手机乱按一气,立刻感叹其功能强大——文档里装进了一整本教科书;百度页面停留在考试题的搜索项上;QQ头像一闪一闪,送来急需的答案。

  □黄晓丹(大学教师)

  手机技术的进步给教师们带来了很多麻烦。比如说,你记错一个数据或读错一个字,学生在短暂的茫然后,就都把手伸到课桌下一阵猛摁。你狡辩,他们就拿出手机,把字体调到最大请你看;你试图支吾过去,他们就狡黠地看着你笑。应付这种场面似乎只有一种办法:立刻停下来,摸摸后脑勺,对班里装备最先进的孩子说:“快拿出你的iPhone5查一下,读给我们听。”

  我常常想起明末清初张岱讲的一个故事:在夜航船上,士子高谈阔论,却被僧人听出了话中的破绽。僧人问:“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尧舜又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回答不了,遂被僧人浇灭了气焰。张岱由此感慨“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为应付这种考试,张岱特地为天下学子编了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夜航船正是过去时代知识运行的准确象征。在当时,人无法获得、积累、搬运大量知识。人如同身处汪洋孤舟,只能依靠有限的随身行李来应付困局。谁也不可能在外交应对、临阵布局、处理政务时搬出一整个藏书楼来。知识教育的主要目的也与之相符,即帮助人占有和携带尽可能多的知识,而主要凭记忆、不允许夹带的考试方式正是为模仿这种生存处境而设立的。

  我们时代的真实生存图景已极为不同。将一只小小的手机接进互联网世界,即可随身携带人类历史上积累的所有知识。手机已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我们用它来搜索城市地图、确认历史年表、查询政治概念。借助它,每个人所能携带的信息量超出了过去时代信息的总和。

  我们已经无法延续《夜航船》时代的考试传统。因为考试所呈现的知识运行方式和真实生活的知识运行方式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落差,只要存在着一种工具,能够实现两个世界间的知识搬运,作弊就不会休止。这样的考试也将因为无法准确模仿真实的生存图景、无从考量教育的实际有效性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有个成天捏着iPhone的学生问我:“我总是搜出几百万条结果,怎么说的都有,到底该信哪个呢”?在老师们还浑然未觉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凭着对世界的好奇提出了教育的新要求。那不仅关乎学分,也关乎他们面对真实生活的能力。

  新京报插图/师春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